“我们杭州人有自己的‘晓华’!”
最近因技艺精湛能让顾客“笑着走出理发店”,湖南女理发师李晓华在网络上爆火,甚至有网友不惜长途跋涉坐高铁、乘飞机,只为找她剪个头发。
而杭州也有这样一位理发师,“藏”在上城区九堡街道三村村——门面不大,外观破旧,连个店招都没有!但如此一家“无名”小店,愣是拥有四五百位“铁粉”,有人从城西跑到城东来理发,也有人店开到哪儿就跟到哪儿,还有人每年香港回来指定到此剪头……
到底手艺有多好?为什么会这么火?跟记者去现场一探究竟——
不挂店招不愁客
最远的老客来自香港
九堡“晓华”,名叫余芳勇,今年43岁。他的店开在三村村的小巷里,三村佳苑三排。
即使知道地址按图索骥,第一次来的人还是难找。因为没有店招,也没有大多数理发店的霓虹灯,仅有一个生锈了的卷帘门头,极不显眼。能辨认出“这是一家理发店”的,只能靠门口晾晒着的一架子洗发毛巾,以及两三把店里淘汰下来的破皮椅、皮凳。
“店名有,注册了一个,但用不着挂。”余芳勇一边忙着给顾客卷发,一边笑着搭腔,“来的不是老客,就是熟人介绍后特地找过来的。”
身着大红色港风复古刺绣夹克,搭配一条红底白花纹短丝巾,余芳勇对于“好看”有一个坚持的标准:“每个人自己喜欢的好看,才是真的好看。”
而这,也是他在每次理发前会和顾客细心沟通的原因。“喜欢什么样的发型?平常穿什么风格的衣服?高领多还是低领多?”在他看来,美是整体的,光靠发型好看并不够,问得细致才能综合更多环境因素考虑,给到顾客更专业的建议,不过归根到底一个大原则:“没有合适的,只有喜欢的。”
就冲他的细心贴心,顾客都愿意等。余芳勇租的店面并不大,十来个平方米设了四个理发位,平时由他一人主剪,徒弟小宋帮着打打下手。从早上九点半到晚上十点,几乎每天都排得满满当当,小宋说:“最忙的时候,顾客中午来,晚上才能剪上头。”
当天一旁等待理发的倪小姐,专程从三墩赶来已等了3个小时却没不耐烦。“找到一家好的理发店不容易,相比剪出满意造型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好心情,现在几个小时的等待不算什么。”她说,自己从七八年前认准余芳勇的手艺,现在理发只找他,“余师傅不仅技术好,而且从来不和我们推销,他开店这么多年来不办卡、不涨价,理发35元,烫发280元或350元,性价比相当高。”
老客拉新客,新客又成老客。靠口碑推荐,这些年来,余芳勇的朋友圈里已经攒了四五百个熟客,最远的是定居在香港的客人,每年趁着回家探亲必来这理一次发。
给许多节目艺人做造型
每年会专门挤时间进修学习
余芳勇的好手艺也经受住了不少“大舞台”的考验。小店进门左手边,小半面墙都是他和艺人明星的合影。这些都是经过他手做的造型。从《我爱记歌词》综艺现场到《中国好歌曲》的澳门演唱会,一摞工作证记录着他一路以来的成绩。
“我从小就对美的东西感兴趣。2001年入行,最早从学徒做起,一开始怎么都剪不好,又困惑又焦虑。”余芳勇回忆道,2005年他咬咬牙掏光身上的积蓄开始报培训班。那段时间他只要一攒到钱,就立马去进修学习最新的理发技术。
这个习惯仍保持至今,他每年都会专门挤时间到全国各地学习,学如何利用头发不同的力学状态,剪出容易保持的发型;学化学原理以便挑选更好的产品,帮助顾客改善发质等等。“以前做梦也没想到理发还要学力学、化工、物理。”余芳勇打趣道,“当时学得很痛苦,听不懂就先记笔记,下课后继续问同学、问老师,直到弄懂为止。”
去年,除了春节和培训学习,余芳勇只休息了三天,下班后的生活也总围着理发转。他社交平台上关注的账号中七成与发型设计相关,每晚睡前都要看一小时发型设计的直播课,雷打不动。
为什么这么拼?余芳勇的回答很简单:“因为喜欢,所以就想做好”。他认为,工作是一生的兴趣,是自己价值的体现,“不可能让一百个顾客都满意,但一个顾客不满意都要想为什么。”
店里,张学友的歌循环播放,歌里唱到“动情时刻最美,真心的给不累”,一如余芳勇对理发的深情,经得起岁月漫长。他说,和家人在一起,做着喜欢的工作,顾客像朋友一样,现在的生活每天都很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