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讯 一些东西在渐渐消逝,一些回忆始终留存。
博主“浪花”寻找电报、发电报的一则视频,在网上引起强烈反响。“浪花”跑到杭州,意外得知杭州最后一台电报机已经报修。
带着万千网友的好奇和期待,潮新闻记者去找了这台电报机,并探访了仍坚守岗位的老一辈电报人,虽然电报机坏了,但他用电脑打字的方式发出一封封电报。随着社交媒体上电报打卡热的兴起,年轻人一波波赶来,每天的电报业务量有所提升。
报道推送后,勾起更多人的“电报回忆”。
“我妈妈中专在辽邮,学的就是电报专业,后来,她工作后又考了大学,在北邮学了通讯,之后一直从事微波通信工作。小时候,我们还有电话局,有人值班,晚上我和妈妈会去找电话局值班同学去玩,后来,电报的功能逐渐被电话取代,后面微波通信技术逐渐被光缆取代。我妈说,她一辈子干了两件事情,都干到事情黄掉了。但是,是非常幸福地见证黄掉了。”
网友的故事分享 截图
“父亲是邮局工作人员,小时候目睹过发电报过程,大约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先用电报纸写字,转换成电码,比如要发我的姓氏是转化成7806电码,然后打电话给报房,7806电码逐个报出来,报房再用电话分发到目的地,纸质邮递到接收者。网络兴起后,我还用姓氏电报码当作邮箱尾缀、车牌号尾缀。”
“我爸妈有一段传奇故事,我大姨给我妈和我爸安排相亲,妈妈看中了爸爸,但是大姨没看上便把妈妈送回老家,棒打鸳鸯。但我爸我妈一直通过发电报,搞地下恋情。”
“学通讯要背电报码,我学机电专业时,两位同学学了通讯专业,每天都坐那背电码,一年后再见同学,都秃顶了。”
“我爸和我说,上世纪九十年代,他从湖南去广东打工,当时通讯不方便,家人都会通过发电报联系他。我自己作为零零后,第一次接触摩斯密码还是在大学期间,电报机给我的印象,是战争片里通讯时滴答滴答的声音,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吧。”
杭州吴女士说她最后一次发电报也是唯一次发电报是1998年大学毕业时。
“小时候有点急事,家里人都会发电报,比如亲戚从广东给妈妈买了电视机,发电报告知接收时间,或者是去外地让人接火车,也会发去一封电报。”那一年,吴女士发走的电报,则是因为发小的求助,发小的女友在异地考研究生,为了维系感情,回到家乡的发小恳求吴女士给女友发一封电报情书。
杭州最后一台坏掉的电报机 章然 摄
1998年,电话已经比较普遍,手机也出现了,电报的业务有所下降。
为了提升业绩,礼仪电报诞生,即不把电报当作一个传递急事信息的工具,而是传递感情、富有仪式感的承载体。
“新型的电报,文字更讲究,更浪漫,我发小也是觉得女友收到一封这么浪漫的电报,两人的感情会更好。”吴女士说,这是她第一次写情诗,她想了很久,写得“很肉麻”,自己都不好意思了,送到报房时,一个字的价格要几块钱,“花了几十块发走的”。
那一次,是吴女士第一次和电报打交道,也是最后一次。
“后来手机越来越普及了,电报的存在性慢慢降低,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吴女士告诉记者,虽然发小和女友的感情很好,但距离的阻隔下,两人最终还是分开了。就像诉说衷肠的礼仪电报,虽然情感满溢、仪式感十足,终究在时代发展下慢慢消逝:“不过,电报能留下美好的回忆,就足够了。”
记者从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了解到,因业务量过大,目前杭州最后一台电报机仍在修理中:“主要还是配件的问题,并非技术上不能修理,而是找不到相应的配件,所以修理难度比较大。”他们表示,会继续全力修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