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讯 从杭州到巴黎,8月29日,巴黎残疾人奥运会的主火炬点燃,让我们穿梭时空、跨过山海,从不一样的角度感受残奥运动员们一年间的“破茧成蝶”。
蒋裕燕夺得女子S6级50米自由泳金牌 潮新闻记者 彭鹏/摄
北京时间8月31日凌晨,巴黎残奥会男女混合4×50米自由泳接力20分项目决赛中,来自浙江绍兴的“00后”小将蒋裕燕搭档国家队队友彭秋萍、袁伟译、郭金城以2分14秒98的成绩获得金牌,并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
此前,在巴黎残奥会女子50米自由泳S6级比赛中,蒋裕燕以32秒59的成绩为中国游泳队拿下首金,并创造新的残奥会纪录。
对于蒋裕燕,浙江人一定十分熟悉。在去年的杭州第四届亚残运会上,主场出战的她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7金一铜,也让她多了一个外号“折翼飞鱼”。
这次是她第二次出征残奥会,而在上一次的东京,作为中国代表团年龄最小的选手,不满17岁的蒋裕燕获得2金1银1铜。
从杭州转战巴黎,一切重新归零。正如她在接受采访时所说,“我一只手一条腿游不过别人,那我就要更努力,尽全力。”
巴黎残奥会女子S6级50米自由泳决赛 潮新闻记者 彭鹏/摄
杭州时间无缝衔接巴黎时间
坚毅和刻苦游向更大水池
“杭州亚残运会结束没多久,她们就跟着国家队去北京集训了。”进入巴黎残奥时间之后,杨剑就一直关心着巴黎前方的情况,尤其是游泳队,“游泳是浙江的优势项目之一,关注的也会多一些。”
杨剑作为浙江省残疾人文化体育指导中心体育科的工作人员,日常承担着运动员的赛训保障工作,“蒋裕燕可以说是我们看着成长起来的。”
2017年,蒋裕燕第一次从绍兴来到省队集训,备战当年的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那个时候才十二三岁,个子小小的,很安静的一个女孩子。”天天和残疾人运动员打交道,无论肢残到什么程序,在杨剑的眼中,跟健全人无二,甚至她们有着更强大的内心和更执着的坚持。
每天至少训练6个小时,游近10000米,要是成绩不达标还要加练,“她缺少右臂和右腿,如果无法保持平衡,就会失控。” 蒋裕燕只能通过大量不间断的练习,让自己保持“水感”和力量。
这个坚毅的小女孩,也让杨剑多了一份关注,“经常听她的教练员说,她是所有教练都期待的‘理想运动员’,不叫苦、不叫累、有底子,还享受比赛带来的压力和挑战。”
在2017年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中,蒋裕燕斩获6金1银;2018年雅加达亚残运会,3金1银……正是这份刻苦,让蒋裕燕游向了更大的水池。
对于蒋裕燕来说,四个泳姿中蛙泳是最难的,也是她寻求自我突破的方向。而亚残运会的铜牌,是她交出的答卷。
巴黎残奥会女子S6级50米自由泳决赛现场 潮新闻记者 彭鹏/摄
平静而又谦逊的“大将”
期待巴黎有新突破
要说蒋裕燕,杨剑说,有一个人始终是绕不过去的——她的妈妈。三四岁时的一场车祸,让蒋裕燕失去了右手和右腿。为了防止肌肉萎缩,也是为了女儿更好地康复,妈妈就报了一个暑期游泳兴趣班。
从入水的那一刻开始,蒋裕燕就爱上了游泳,因为“鱼有一条尾巴,而我有一条腿,在水里我可以享受自由。”
杨剑说,蒋裕燕的妈妈是个非常严格的人,也间接锻造了蒋裕燕“胜不骄”的性格,“每次看到她都是在池子里游泳,一圈又一圈,从来不回头看自己获得的成绩。”
相较健全人,残疾人的运动竞争程度较低,更多的时候,蒋裕燕是和自己在比,“她琢磨的都是,今天如何超越昨天的自我。”
当然,作为全世界最大的残疾人体育赛事之一,残奥会上也是高手如云,“没有人知道会不会突然冒出来一个新星,谁都一定是全力以赴。”
去年备战亚残运会的时候,国家队的训练放在了浙江,承担后勤保障的杨剑时常可以和蒋裕燕遇到。在她的身上,杨剑能看到二十岁女生应该有的“小女生”的气质,“玩偶总是挂在随身的包上,偶尔也会和队友们分享自己欣赏的明星。”
但回到水池了,她一定是那个“折翼飞鱼”。
去年的杭州亚残运会上,作为多金得主,蒋裕燕常常成为聚光灯下的主角。因为工作,杨剑无法去现场观赛,但透过电视,他看到了蒋裕燕的变化,“小姑娘长成了大姑娘了,采访比之前更成熟也更自然了。”
在她的身上,杨剑感觉蒋裕燕有着一股“大将之风”。
在巴黎,蒋裕燕计划参加9个项目的比赛,在其中多个优势项目中都有望夺金。在这个残奥会周期,在教练和科研团队的帮助下,她不断打磨技术细节,从出发、转身到冲刺、触壁,完善着每一个动作,期待有更大突破。
而在杭州,杨剑守候在电脑前,收集整理着她们的比赛成绩,供下一步的训练使用,“集训这一年,我们也关注着她们,当然希望她们在巴黎有着完美的表现。祝福蒋裕燕,祝福中国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