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年过去了,五福儿童园的同学,还能不能再见一面?》报道后续
52岁橙友施女士向橙柿直通车求助,她83岁的妈妈常常回忆五福儿童园读书的经历,总想找到当时的同学,过一个属于自己的同学聚会。
《74年过去了,五福儿童园的同学,还能不能再见一面?83岁奶奶也想有自己的同学会》报道发出后,昨天上午9点多,83岁的张奶奶看到报道激动不已。张奶奶的儿子告诉记者,“妈妈拿了《都市快报》让我看,说这位在五福儿童园读过书的人,可能她认识,让我赶紧想办法联系。我发现报道旁边有个二维码,扫码进去找到橙柿互动上这篇报道,赶紧留了言。留言没几分钟,你们就联系我了,走进信息时代,真是零距离。”昨天张奶奶异常兴奋,向记者打开了尘封74年的记忆。
张奶奶说,看到《都市快报》上的五福儿童园,再看到严官巷,就知道是自己小时候第一次读书的地方。1950年,杭州解放后的第二年,她去了五福儿童园读书,那里地方不大,各种年龄段的孩子都有,她那一届大概有二三十个同学。
“大家都是看到邻居家的孩子去读书了,才知道有个地方可以免费读书,然后一个传一个传开了,我是自己带着板凳去上课的,学校板凳不够用。刚开始学校没有名字,后来用红布写了个‘五福儿童园’的横幅挂在墙门上,才有了名字。”
张奶奶说,五福儿童园午饭后,有老师教大家唱歌,有时会给大家发好吃的,记得当时学校发的煮熟的菱角、淡味的藕片,菱角每个人能分到两三个……
张奶奶对住在凤山门的朱奶奶有印象,对朱奶奶家的“自建房”也有印象。
“我父亲在上仓桥开纸店,家里条件蛮好的,就我一个孩子,我在五福儿童园读了两年就转学了,转到了鼓楼一所外国人办的学校,那所学校的学费在当时是很贵的,又读了4年书,被父亲接回了家。父亲的思想是,女孩子读书多了也没什么用,家里的纸店生意又很忙,回家还能帮帮店里。”
昨天,记者把已找到一位五福儿童园同学的消息告诉朱奶奶,她马上问是杨家村那位同学吗?
记者:是位女同学。
朱奶奶:太好了。
记者:也是1941年生人。
朱奶奶:太好了。
记者:她可能认识你。
朱奶奶:太好了。
昨天,两位83岁已72年未见面的老同学已经联系上了。记者再次联系张奶奶时,电话那头的她开心地笑着:“哈哈哈……”张奶奶说,很想两个人见见面,一起回到童年,回忆那段无忧无虑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