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饼配油条,还有一碗热气腾腾的豆浆,虽朴实无华,却是无数杭州人的早餐“标配”,更是家乡的味道。
工作日早上7点半,在杭州余杭街道南安路上,有这么一家没有门头的早餐店,卖了25年的烧饼油条和豆浆,店内的座位天天爆满,到周末的早上还要排队。
这家不起眼的早餐店,却有着一批连老板本人都不知道的忠实粉丝在网上为他疯狂打call。
从叔叔阿姨到爷爷奶奶
老板25年不曾搬店
正在麻利揉面的就是这家早餐店的老板戴晓光,虽然已经不是吃早饭的点了,还是陆续有人来买烧饼和油条。
有人买了烧饼油条卷着吃,也有人一口气打包了十多张烧饼,留着早上热一热再吃,还有更多的人,会来上一碗豆浆,配着烧饼油条一起吃。
店里的员工不多,除了戴晓光夫妻俩,就只有一位帮工,每个早上都显得忙碌又井然有序。店里的东西价格也亲民,最受欢迎的三件套:烧饼3元一张,油条2元一根,豆浆2元一碗。
卖烧饼油条的店千千万,为什么戴晓光的就特别火呢?
常来买早饭的居民张阿姨说:“说不上哪里好吃,但吃过别家的,总觉得还是南安路上的烧饼油条最对胃口。”
在闲聊中,戴晓光说,他和妻子是缙云人,祖辈一直传承着这门做烧饼的手艺。“1988年的时候,我就跟着我的外婆学了做烧饼,先是在老家做烧饼,后来搬来了余杭,继续做烧饼,一干就是36年了。”
1999年,戴晓光和妻子翁慧玲就带着如今鼎鼎有名的“缙云烧饼”手艺来到余杭开店,一晃就在这条路上做了25年的烧饼。就连戴晓光自己也没想到,这和面做烧饼的手艺,会成为他一辈子的营生。
虽然经营着日复一日的简单买卖,但戴晓光也想着法子让自己家的烧饼油条与众不同一些。其间最大的不同就是戴晓光家烧饼咬下去更有韧性更劲道,油条凉了以后吃也不会觉得干。
“很多人都说我们家的烧饼味道不一样,那是因为,我们每次做烧饼,都会加一点老面。”戴晓光介绍,这个老面,就是前一天没有用完的面粉,经过简单处理以后保存,隔夜发酵。
隔夜天然发酵的面团加上当天的新面团,口感会和加酵母粉的不一样,夫妻俩也觉得这样做的面团更健康。至于老面、新面的比例如何,都在实践中不断改良。
开店久了,周边的邻居和老板也熟络了,不止一次有人问他,怎么不起个店名,怎么不做外卖。
戴晓光和翁慧玲在开业的时候也考虑过起一个响亮的店名,只不过开店了以后发现每天围着面粉、炉子转,完全没精力想店名,就一直耽搁了下来。
“好多老顾客来买烧饼不方便,会叫跑腿来买。我们也想过做外卖,但是又怕店里只有我们三个人,做外卖更加忙不过来。”戴晓光直言,如今自己只想守着这一方小店面,做好自己这老手艺的买卖。
在老家买了两套房,想退休又舍不得
“以前来吃早饭的小朋友,
现在都带着孩子来吃早饭了”
靠着烧饼油条,夫妻俩养育大了两个女儿,在老家村里盖了新房,又在镇上买了两套房。
但做过餐饮的都知道,这一行辛苦,尤其是早餐店。
早上5点多要开门,戴晓光和妻子凌晨3点左右就要起来,发酵、揉面、磨豆浆……所有准备工作完成了,第一批食客也差不多要到店吃早饭了。
店里没有空调,三伏天站在烧饼炉子热到汗如雨下,忙的时候没工夫歇一会儿,渴了就拿身后的陶瓷碗舀水喝。
如今,他们夫妻俩都已经60多岁,体力大不如前了。两个已经成家的女儿也劝他们可以退休安享晚年了。但这陪伴了半辈子的烧饼摊,还真没那么容易放下,在余杭生活了25年,对这里比老家缙云更熟悉了。
“我和我老婆前两年就商量过,要么就关门不做了。舍不得这个摊,更舍不得来吃的人。”戴晓光说,店的对面就是幼儿园,以前来店里吃早饭的幼儿园小朋友长大了,就带着自己的儿女继续来这里,吃完早饭去幼儿园上学。
住在边上的很多老顾客拆迁搬走了,还会特意在周末到店里找他买烧饼油条,顺便叙叙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