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社协作”照亮就业路 8名“心青年”成了大厂里的“明星团队”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7-29 06:57   

工作中的“心青年”们

“拿出茄子,用捆扎机转两圈,放进箱子,一箱20个。”下午1点,明康汇生鲜一号仓内,“心青年”(心智障碍青年的简称)小朱开始了自己的工作。

小朱是在海亮集团明康汇生鲜一号仓实现融合就业的8名“心青年”之一。去年9月上岗以来,“心青年”团队的蔬菜月加工量从最初的4594公斤提升至17698公斤,被明康汇授予“卓越团队”称号,成了大厂里名副其实的“明星团队”。

从“茫然无措”到“积极熟练”

学会配合 “心青年”找到了工作节奏

最开始,团队只有4人,随着新员工陆续通过面试培训等流程入职,如今也成了拥有2张专用操作台的8人“大团队”。

“心青年”们的上班时间是早上10点到下午5点半。而他们的“大家长”——社工何叶云,每天早上8点多总会准时在地铁朝阳站迎接他们,开启一整天的陪伴。

看着“心青年”朝气蓬勃地来上班,何叶云很为他们骄傲:“他们中最短的通勤时间40分钟、最长的2小时,但没有一个人被时间‘打败’,上班‘劲头’都很足。”

上午10点到12点,何叶云给“心青年”做就业培训,内容主要包含工作技能、工作守则、任务分工和须注意的安全事项;下午1点到5点半,大家进入车间,进行包装作业。工作结束后,何叶云带团队一起复盘,总结每天好的经验。

时间节点意识的培养,让“心青年”在工作中有了“主动权”和“掌控感”,也有了自己的工作节奏。

下午1点,准时开工。作为团队里的“力气担当”,小朱把一箱茄子搬到操作台上,并与伙伴们合力拆开泡沫箱;小泓是泡沫箱叠得最稳当的,空箱子的叠放就交给了他;随后,大家“各就各位”开始蔬菜打包工作。

看着“心青年”们配合有序,何叶云很欣慰。“从开始的生疏、抵触和腼腆,到现在的熟练、自信和热情,8个月来,没有一个孩子提出不干了,入职培训后,也没有一个孩子上班迟到过。但刚上班那会儿,他们其实还是碰到了不少困难。”

何叶云记得,最开始,小周总是按自己的方式摆放茄子,怎么指导都改不过来。后来,他偶尔听到小周对同事说“茄子要排队”,才恍然大悟。“之后我尝试用更直观、更具体的方式教他怎么更好地‘给茄子排队’,很快他就掌握了技巧;还有相互配合这件事,他们大概花费了一两个月;另外,有些孩子说话直来直去,容易互相闹别扭,这时候我就去调解。”何叶云说,“得找对方法,多多观察并了解他们的想法。”

从“被帮助者”到“劳动者”

残健共融 工作让“心青年”更开朗自立

对“心青年”来说,来上班的初衷很直白。“有的说要努力赚钱,给爸爸妈妈买礼物;有的说希望在这里交到朋友;还有的说希望来这里挑战自己。”何叶云说,如今,“心青年”们爱岗敬业的原因又多了一个——与同事快乐相处。

“他们都是好孩子,干活踏实、麻利,有时候他们要加工的蔬菜没到,就会主动找我们,说要帮忙搭把手。”员工陈录琴告诉记者。其他员工也说:“这些孩子刚来上班时比较腼腆、不爱说话,现在开朗了很多,很愿意与人交流。”

“他们对工作的喜爱越来越明显。经常会跟父母说‘自己被表扬了’‘同事夸他能干’‘今天跟谁聊天了’……对家庭氛围的改善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何叶云补充道。

从“融爱星面馆”分布式就业模式、社区公益性岗位灵活性就业模式,到明康汇生鲜基地集中性安置就业模式,深耕心智障碍人士就业多年的浙江省海亮融爱心智障碍人士就业服务中心主任何健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之路,而照亮这条路的是家庭与社会两盏灯,缺一不可。

“能顺利入职的‘心青年’,生活自理能力、情绪控制能力等都相对较强,而这些都需要家长带他们坚持进行康复锻炼。比如在明康汇就业的‘心青年’小沈,已经可以自己骑车上下班,其他‘心青年’也可以自己乘公交或地铁到指定地点。”何健说,孩子们交通出行的独立,让家长省了不少心,也让他们的“就业之路”走得更顺畅。

何健坦言,很多家长设限太多,“他们习惯性认为孩子是‘被照顾者’,或觉得工作不够体面、太辛苦,但我很希望家长能带孩子勇敢地走出来,让孩子成为真正的‘劳动者’。”

不仅从“助残”角度,何健还会从“工作能力”切入说服企业,并尽力为企业提供服务,做好职业培训和就业陪跑。

“能力不足、与人交往困难的固有认知,困住了‘心青年’与家庭,也困住了企业。事实上,心智障碍人士通过培训完全可以胜任部分工作,而且在实际工作中,他们的能力也往往超出企业期待。”何健说。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温欣欣 文/摄  编辑:陈东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