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突然去世,指纹还能解锁手机吗?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7-23 09:47   

逝者的手机信息,亲属是否可以解锁获取?亲人去世,微信支付宝上的钱怎么办?

听听浙江著名法医、律师、信息安全专家的分析解答

人突然去世了,生前使用的手机能被人解开吗?死者的指纹还能解锁手机吗?手机密码有数字、指纹、人脸识别等。现在手机基本都有锁屏设置,连着输错数次自动锁屏,甚至会永久性锁死。如果一个人突然去世,他(她)的手机无法解锁,生前重要资料、财产账户无法取出,将给家属带来很大困扰。

逝者的指纹可以解开手机吗?生前手机里的信息,亲属可以解锁获取吗?

近日,有自媒体做了一则科普图文,引起许多人关注。就文章中的一些观点,橙柿互动邀请浙江著名法医、指纹、信息安全专家及律师作了分析和解答。

观点一 只要死亡时间不长 有体温就可以解锁

法医专家说,实际案例中,水中发现一具浮尸,同时在岸边发现有一部手机,用死者指纹解锁了手机,从而发现死者生前遗言,加上尸检、周边排查等信息综合判断死者为自杀。

但指纹能不能解锁,和遗体的情况相关,而不是时间。

一般,人死亡后,逐渐失去体温。遗体腐败不代表就不能提取到指纹。曾有一具高度腐败的尸体被发现,通过刑事技术提取到了死者指纹从而确定死者身份,进而破案。

也就是说,人死后,只要指纹没有被破坏,都是可以用的,能不能用的主要原因不是时间,主要是看遗体所在的环境、温度因素。如果是干尸,因为皮肤皱褶,指纹纹路会变化,就无法使用。

观点二

人在冬天死亡50天后

还能提取到指纹

法医专家说,目前没有这样的研究证明。人死后,因为环境和温度关系,尸体腐化程度会随着四季的变换改变,低温环境尸体变化缓慢。但冬季,水中尸体也会腐败,只是腐败速度明显慢于春夏。

观点三 冷冻手指还能取指纹

有报道说,白俄罗斯一位父亲工作中不慎把大拇指锯断,他把断指冷冻起来。后来儿子把父亲冷冻的手指取出来,解锁手机失败,断指放在水里加温后,解锁了手机。

指纹专家说,可能因为冷冻时,手指皮肤皱了,指纹纹路受到影响从而无法识别。加温浸泡后,手指皮肤得到一定扩张,恢复了一定弹性,纹路也变清晰了。

观点四

人死后不超过3小时

能通过电容识别指纹

科普文章说,人在死后3小时内,一些细胞尚未完全死亡,人体仍保持一定的生物电,能通过电容指纹识别。

法医专家认为,这一说法不正确。人体电流,是人体内部的带电离子在受到外界因素刺激时形成了电压,人体的生物电是维持生命正常活动的根本,人一旦死亡,就没有生物电了。但人即便死亡了,体内的细胞与细胞之间也存在导电性,导电性是因为细胞本身具备的特征。

人死亡后,指纹条件好,依然可以解锁,但不是因为生物电的原因。

指纹会不会被人冒用?

专家建议设置多种密码组合

指纹专家说,在一定条件下,清晰、完整的指纹模型,可能可以骗过目前手机等智能设备的指纹传感器系统,但因为还有其他审核环节,会被识破。

《科技视界》曾发表实验文章,实验人员用两种方式,解锁5只装有电容式指纹传感器、不同品牌的智能手机,最后发现电容材料制作的指纹模可以解锁手机,而硅胶指纹模无法解锁。

2019年4月11日凌晨,厦门一女孩和男友张某提出分手,张某不愿意,杀害了女友,第二天清早,张某想利用女友身份网贷,用女友指纹解锁手机后,又想利用女友遗体“人脸识别”,但因系统提示要眨眼,张某只好放弃。(这是目前很多平台运用的“活体识别”环节,设置眨眼、语音等步骤。)

网贷平台系统发现,贷款申请人无任何眨眼反应,语音验证是男性声音,性别不符,人工审核中发现,申请对象颈部有棕红色勒痕,双眼失焦,面部有青紫色瘀血,赶紧报警,警方抓获了张某。

信息安全专家建议,为了更安全,可设置多种密码形式组合,比如可以用指纹+人脸识别+数字密码等组合使用。

如果亲属强行解锁

可能对死者隐私造成侵权

有网友提到,家属解不开,是不是可以找民警帮忙或者请“黑客”帮忙?

据了解,不是案件调查需要,公安机关无法对此提供帮助。如果亲属强行解锁,也可能对死者造成侵权。

浙江五联律师事务所主任缪渭川认为,死者去世后,留下的网络数字遗产,包括了数字资产和数字遗物,既涵盖了其生前日常交流记录、私密通信,又涉及财务数据、健康状况、个人偏好等诸多方面,比如社交媒体账号粉丝数及发帖、在线理财产品、网络游戏账号及装备、生前用于绑定账号等的身份标识信息、社交媒体账号头像、昵称、生前在线消费记录等,具有高度的隐私性和个人性。

目前,我国对逝者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框架,主要通过《个人信息保护法》,结合《民法典》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了近亲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代为维护死者个人信息权益的原则和方式。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四十九条规定:自然人死亡的,其近亲属为了自身的合法、正当利益,可以对死者的相关个人信息行使本章规定的查阅、复制、更正、删除等权利,死者生前另有安排的除外。

《民法典》第九百九十四条规定:死者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遗体等受到侵害的,其配偶、子女、父母和其他近亲属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死者没有配偶、子女且父母已经死亡的,其他近亲属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

去年,北京互联网法院公布一则判例。2021年李某意外去世,近亲属为维护权益,尝试登录李某在员工端App上的账号,查阅李某考勤记录等个人信息,但发现该账号已被深圳某公司停用无法查阅,他们将深圳某公司、App运营等四单位告上法庭。

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理认为,李某的四名近亲属虽然有权对李某相关个人信息行使查阅、复制等权利,但是手段应当必要、正当,无权采取直接登录死者生前个人账号的方式行使。网络服务提供者虽然停用李某账号,但是未排除四原告通过其他合理途径行使权利,同时四被告也并未控制四原告主张的个人信息,不构成侵权。最终法院判决驳回四原告的全部诉讼请求。

缪律师认为,处理逝者网络遗产过程中,要尊重逝者的尊严和隐私权,也要保障生者权利。在法律实践中,在明确个人信息保护边界、确立合理披露和处置机制、落实服务商责任等方面,还需要作进一步探索。

现在国内一些网络服务平台有死者遗产保护计划,比如微博、B站都对死者账号进行保护。苹果手机2021年12月15日上线了“数字遗产”功能,可以指定遗产联系人,授权联系人在该用户去世后访问其iCloud账户和个人信息。

亲人突然去世

微信、支付宝上的钱怎么办?

对“数字遗产”进行分配,成为一种趋势。

《2020中华遗嘱库白皮书》显示,2020年度,有10.69%的“80后”在遗嘱中提到了支付宝、微信、QQ、游戏账号、在线理财的基金证券等,在“90后”的遗嘱中,提及比例为21.35%。

杭州临航公证处公证员王巧珍说,如果亲人突然去世,没有立遗嘱情况下,要继承其在银行或者微信、支付宝等第三方平台的存款、理财产品等,其继承人应向被继承人生前住所地,或主要财产地公证处申请办理继承公证,银行再凭此办理过户或支付手续。如继承人因继承遗产发生争执时,应由人民法院判处。银行凭人民法院的判决书、裁定书或调解书办理过户或支付手续。

另外,合法的继承人还可以跟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平台客服联系,按照平台要求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杨丽  编辑:高婷婷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