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岁网友发来一张老照片 一百年前上海皮货市场 浙江人打拼抱团取暖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7-22 07:53   

72岁的橙友张雪根最近给橙柿互动发来一张老照片,是99年前上海一家皮货局报刊《天发祥纪念刊》。

这份报刊近百年前出版,由上海天发祥皮货局发行,头版印有当时上海五家皮货局信用合作、货品相互通融的消息。

“当年上海服装引领全国,沪上很多皮货商、裁缝都是我们浙江人,当时局势不稳定的情况下,同行之间也会抱团取暖。”

5021da816e5f5dbe4fe7c55492ca0cde_rB4AiWaddweAMCp8AAI1u44s9q0954.jpg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当年浙江商人从北方贩回皮货 在上海开出多家皮货商号

张雪根大伯是资深的集报爱好者,前阵子,张大伯整理报刊时,翻出了这份天发祥皮货局发行的四开四版《天发祥纪念刊》。他一看内容,觉得挺有意思。

这份纪念刊出版日期是农历乙丑年九月十五,即1925年11月1日,类似于企业广告宣传单,分四版印刷,版面较为完整。

这家天发祥皮货局,创办于当年上海的抛球场,即南京路河南路附近,当时上海裘革服装市场刚兴起,除了抛球场外,小东门新北门也开了多家皮货局。

上海的裘革服装业,有一种说法是从浙江嘉兴兴起。当时,浙江商人将绸缎贩到北方后,从张家口等地引入皮货,陆续在上海开了多家皮货商号。

不仅仅是皮革,上海服装产业里也有浙江人活跃的身影。

浙江奉化人王财运在上海南京路挂出“荣昌祥呢绒西服号”牌子,可称得上是中国西服业的鼻祖。

“奉帮裁缝”在上海开的荣昌祥、王兴昌、裕昌祥、汇利、王顺泰、王荣康等服装商号,被称为“南京路上六大家”,“奉帮裁缝”在中国近现代服装业扮演了重要角色。

“从旗袍到呢绒大衣再到皮货,民国上海人的穿着,可以说引领全国。”张雪根说。

民国多位知名人士倡导支持国货

要买皮货不买呢绒

这份纪念刊的显著位置上,刊登了当时国内众多名流为“天发祥皮货局”写的祝词,每人一句,短小精悍,如“长发其祥”“冬日可爱”“可以御寒”“霜雪之敌”。

当时各粗细皮货价格不一,狐皮围巾售价9元,西口大狐嵌长袍价格高达80元。

配发的一则“劝人买皮货勿买呢绒”的小短文中写道:“冬天御寒的衣料,不是用皮货就是用呢绒……不过我劝国人大家买皮货,能够少买呢绒多买皮货缘故有二。

“呢绒为外国货居多,皮货却大半是国货……皮货用的羔皮獾皮狐皮之列,都是从北方采办而来,这是有真凭实据的国货。”

据了解,当时沪上男女款服装,新颖款式日渐增多,知名影星胡蝶等众多名流,都提倡购买国货。

不仅如此,我国教育家蔡元培也提倡买国货,并为当时“鸿翔服装”题写“国货津梁”四个大字匾额。

但即便如此,由于当时局势不稳定,皮货业也开始“抱团取暖”。

这份纪念刊上,当日最大的新闻就是上海天庆祥皮货局、新发祥皮货局、恒润泰皮货局、万昌长皮货局、源昌祥皮货局共五家皮货局“联合一气”,信用合作,门售货品相互通融,此为“皮货业开一新纪元”。

多年以后,当年鼎盛时期的这些皮货局渐渐淡出视野。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裘皮服装再度风靡上海,形成上海裘革服装发展的第二个巅峰。

与此同时,浙江的裘革、皮革市场也迎来机遇,浙江海宁瞅准时机,建起了海宁中国皮革城的前身——浙江皮革服装城。

最早为亲戚家孩子找报纸 结果变成爱好,收藏26个书柜的报刊

张大伯从1996年开始,已收集了两万多份报刊,整整26个书柜。除了这份纪念刊外,张大伯家中还收藏着不少珍贵的报刊。

张大伯从书柜里找出厚厚一叠清朝的《邸报》,大小为16厘米乘以25厘米,每份都用塑封袋包好,按时间先后排列,其中有康熙、雍正和乾隆时期的《邸报》,这可能是最早的报纸,其内容多为皇帝的“诏书”“命令”以及起居言行,另外也包括各级官员的奏章、疏表以及皇帝与陈云龙、黄梦麟等朝廷大臣之间谈话。

张大伯还收藏了浙江商人宋炜臣创办的《汉口日报》,起初刊登与清政府推行新政相关的内容,1904年初被张之洞接手,成为官报。

此外,还有民国以来各地方政府以及个人、行业类报刊、杂志,时间横跨300多年。

他收藏的1911年发行的《民立报》上,还刊载了一篇《杭州通信》,谈及了1911年武昌起义后浙江的局势。

“这些报纸中最值钱的是嘉庆八年的《邸报》,当时我花几千元买回来的。”

张雪根曾在杭州钢铁厂工作,他收藏的第一份报纸是《杭钢报》。“我收藏报刊,最早是为了帮亲戚的孩子找报纸,后来觉得很有意义,通过不同年代的报纸能看出当时发生了什么,慢慢就变成了自己的兴趣爱好。”

最近这些年,张大伯开始学画画,多幅作品在都市快报上刊登过:““这些年我还不断在收集以往的各类报刊,小心翼翼保管好,通过文字、图片能让我们看到以往人们生活的环境、状态,也是给年轻人留点以往的历史资料,有些还可以作为考究的依据。”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董吕平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高婷婷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