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馒头何以撬动基层治理?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7-19 06:42   

最美红巷里飘出馒头香,一年送出近3万个

杭州日报讯 华龙巷2号的共享厨房里,每天都很热闹,和面、压发面、上蒸箱……来自各行各业的志愿者们汇聚一堂,只为制作一种特别的馒头——“小雨馒头”。不一会,热气腾腾的“小雨馒头”出笼,外表酥脆、内里绵软,香气扑鼻。

这些馒头会被志愿者细心分装,不仅送给社区里的独居孤寡老人,还会送到社区服务点,为外卖小哥等有需要的人送去温暖。

项目于去年7月启动以来,一年来,已吸引2000余人次志愿者参与其中,送出馒头近3万个。馒头虽小,背后却演绎着一个个关于关爱、责任与希望的动人故事。

“小雨馒头”的诞生

源自一位高龄老人的小心愿

“小雨馒头”因何而生?

原来,去年夏天,小营巷社区网格员范利文和志愿者在走访时,得知90岁的傅奶奶因天气炎热吃不下饭,只想尝尝玉米馒头。虽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细心的范利文还是将老人的心愿带回了社区。

社区第十五支部的书记林爱南率先响应:“我参军时在北方,专门学过怎么做馒头,有经验!”社区“红管家”小孔人高马大,以前在浙二食堂做过面点师傅,毛遂自荐加入志愿者队伍;社区党员唐鸿海特地拿了十斤面粉捐助给社区……大家一番热烈讨论后,在邻里食堂制作馒头的想法应运而生。众人还提议,给馒头取个特别的名字——小营巷取一个“小”字,党建品牌“雨露红巷”取一个“雨”字,因而得名。

“每个人都会老去,趁着我现在还有精力和余力,能够去帮助那些年纪更大、更需要关怀与照顾的老人,我觉得很充实,也感受到自己发挥了价值。”早早加入的居民志愿者徐秉国颇有感慨。

消息传开,居民、辖区单位纷纷出力出物资,每次出锅的馒头从100个增加到300个,“小雨馒头”也逐渐成为一项常态化的公益活动。趁着这股热乎劲儿,全国人大代表、小营巷社区党委书记曹琛又推广起爱心送餐服务,“我们组建了一支敬老送餐队伍,为社区里有需要的50位空巢老人风雨无阻地送午饭。”

做的馒头多了,原来幸福邻里坊里的场地不够用,今年4月,凝聚居民骨干、社会爱心人士、企业和基金会慈善捐款的“小雨共享厨房”应运而生,除了制作馒头外,还为独居老人及其他有需要的居民提供一个安全温馨的做饭和用餐环境。

送出爱心馒头,带回基层问题和发展建议

麦香四溢之余,基层自治框架也在小营巷逐渐构建。

坦白讲,这是个典型的老龄化社区——60岁以上的老人,占社区总人口四分之一,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及空巢、独居老人有千余位。

仅凭社区18名社工,难以满足老人们生活、心理、精神上的各种服务需求。

要撬动构建社区敬老生态,关键就在于一个个温暖的小切口。据曹琛介绍,正是这小小馒头,敲开了一扇扇邻居的门,聊聊生活近况和难处:“隔壁装修的噪音太大”“建议增加电动自行车充电的地方”……“送上门的是馒头,带回来的是居民在社区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对社区发展的建议。”曹琛说道。

而“小雨馒头”,仅是社区基层治理项目“小雨伴我”的一部分。在她看来,“小雨伴我”的中的“我”,涵盖了需要关注的老年人、需要呵护的幼儿和青少年、需要关爱的新就业群体和新杭州人等等。如今,在“小雨馒头”基础上,“小雨伴我”围绕公共服务、公共安全和公共治理,推出“小雨厨房”“小雨农场”“小雨改造”“小雨新愿”和“小雨文脉”等7个服务品牌,打造新时代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创新的实践成果。

一个个香喷喷的馒头,在赫尔辛基大学人类学系数字化生活实验室博士、城市大脑研究院访问学者陈茁的眼中,是居民的共识随着馒头的流转而慢慢成熟,基层自治和智治的网络和基础也在慢慢成型。治理不再是条线分治的切割,而是在完整的生活和人的复杂需求中润物无声。

旧时王谢堂前的议事,随着馒头的热气和麦香,正在进入小营巷社区的寻常百姓家,又把小营巷居民的智慧,带出小家的房门,带入社区的议事厅。飘香的馒头,洋溢着小巷子里邻里互助的深厚情谊,也成为了志愿服务参与基层治理的一个生动缩影。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李婷婷 上城微融圈 洪沵 薛恺  编辑:汪浩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