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自央视新闻
余杭发布消息 6月30日,历时7年建设的深中通道正式通车,火上了热搜!
这条东起深圳,西至中山,全长24公里的通道,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域,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为一体,是当前世界上综合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
而在深中通道建成通车的背后,有一位余杭人为此奋战了14年,他就是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深中通道岛隧设计总负责人徐国平。14年的日日夜夜
终于功成
“2010年10月,我接手深中通道项目,开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论证、设计、规划,到今年是第14年了,如今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徐国平坦言,深中通道是他一生中干过最艰难的项目,这一超级工程所处海域地质条件异常复杂,建设条件受航空、航道、防洪等多重限制,但大家探索出了一系列新方法,共同努力攻克了一个个难点和堵点。
最终创造了10项世界之最,包括世界首例双向八车道海底隧道、世界最大跨径海中钢箱梁悬索桥、世界最大海中锚碇、世界首例高速公路水下枢纽互通立交等,研制出“钢壳混凝土沉管智能浇筑”等10项首创重大装备,攻克了“超强台风区超大跨悬索桥抗风御灾技术”等10大国际领先技术,形成具有中国标准的跨海集群工程建设成套技术和中国方案,为我国未来建设海峡工程做好了技术储备。
14年来,过程虽然曲折,但一切都是值得的。6月30日晚,徐国平特意驱车深中通道,成为开通后的首批体验者。看到桥上不断有车辆从自己两侧驶过,徐国平激动地发了一个朋友圈:“开通8个小时的深中通道,晚上11点双向八车(道)均堵车!交通量爆满!”
作为连通江口东西两岸城市群的交通大动脉,深中通道建成通车后,将深圳、中山之间的车程由2小时缩短至30分钟内,两地携手进入“半小时生活交通圈”。
“深中通道的开通,是两岸老百姓期盼已久的事情。”徐国平说,看到深中通道开通后马上发挥巨大的作用,这是他最舒心的一次“堵车”。
入行30多年
主持国家重大工程20余项
看到深中通道通车的消息,余杭中学的陈忠法老师很是激动,他在微信上向老同学发去了祝贺。
陈忠法老师回忆道,他和徐国平同岁,1965年生人,都是1982年从余杭中学毕业的。
那时大家都铆足了劲,希望通过高考改变命运。
所幸功夫不负有心人,1982年,徐国平从余杭中学考入了长安大学(原西安公路学院)攻读桥梁与隧道专业,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被学校保送推荐上研究生。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国家急需一批有志向、有能力的年轻人为之奋斗。
1990年,徐国平硕士毕业后,满怀激情加入了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原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从事技术设计。
很快,他迎来了第一个实战项目——琼海至万宁的高速公路设计,从此开启了他人生交通建设事业的漫漫征途。
入行30多年,他从高速公路的小型结构桥梁做起,一步步成为主持特大桥、隧道设计的总负责人,现任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总工程师、副总经理,兼任中国钢结构协会理事、桥梁钢结构分会副理事长,也是业内公认在桥梁和隧道领域都颇有建树的“工程大家”。
这些年,他主持完成了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港珠澳大桥、杭州湾大桥、湖北鄂东长江大桥、广东虎门二桥、湖北阳逻长江大桥、武汉军山长江大桥、青岛胶州湾跨海大桥等国家重大工程20余项,对每个项目,徐国平都如数家珍。
此外,他还主编了标准规范5部,获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5项、全国优秀设计金银奖5项, 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为我国公路建设、人才培养及科技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
多年来,特大桥、隧项目的磨练,让徐国平从初出茅庐的青年学子,成长为我国交通领域的中流砥柱。虽然他主导的“超级工程”不胜枚举,但这次深中通道建成通车,对于徐国平来说意义非凡。他坦言:“能在退休前参与这样一个跨时代的工程,此生无憾。”
接下来,他将带领团队进行经验总结,对深中通道建设过程中的创新性举措进行提炼,为我国后续的“超级工程”建设提供技术储备和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