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点不同却选择一致,他们都在大运河畔扎了根 老街上,创业与“新邻里生活”共成长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6-25 07:30   

“一座拱宸桥,半部杭州史。”京杭大运河南端的桥西历史文化街区,保存着完整的清末民初的沿河民居建筑以及大量的近现代工业遗存,这里博物馆集聚,文化气息浓厚,置身其中,“诗和远方”的生活仿佛就在眼前。

火爆全网的《杭州映像诗》创作者——青年导演程方、程晓就被这运河风韵吸引而来,他们的工作室搬到桥西历史文化街区已7年多,与大运河朝夕相处。

一开门就见运河水、拱宸桥,走出门满眼都是富有文艺气息的店面,住在运河边的他们,生活惬意。

“大运河邻居”程方、程晓

“只要有心观察这里的生活,就能发现不一样的画面。”

2017年初,为了有更好的创作环境,程方和程晓为工作室重新选址。“当时只考虑环境相对安静,能接近城市历史,出门拍得到画面就行。”程方说,他们一眼就相中了大运河畔的桥西历史文化街区。

忙碌的工作,让程方和程晓来不及好好了解工作室门口的这条老街,他们对运河的最初印象仅仅是:游人穿梭,店铺繁多。

工作室办得蒸蒸日上,程方和程晓记录杭州的习惯也没有落下。渐渐地,他们将取景框对准了桥西历史文化街区和大运河,也一点一点地嗅出了这里繁华之下的烟火气。

他们知道,5月底哪几天的下午4点左右,阳光会“准时”照进工作室旁边的巷子;每到6月中旬,有户人家的园子里,凌霄花会缀满枝头探出墙外;7月盛夏时节,早上7点就可以在拱宸桥头拍到休息纳凉的叔叔阿姨们……

“街头那家卖甜酒酿的小店,老板娘很热情,做出的酒酿香甜细腻,我特别喜欢吃。”程方笑着说。对于程方的夸赞,老板娘不觉得意外,她对自己的产品很有信心:“这里的老人都喜欢我做的酒酿。隔壁巷子里的一位老爷爷常来买,说一喝就会想起自己小时候偷吃酒糟的事。”

程方说自己是个怀旧的人,在桥西的生活总会勾起他儿时在邻居家串门吃饭的记忆,仿佛回到了小时候的家里。

有时,程方在工作室干了个通宵,出门走在运河边,就能遇上买菜回来的大妈、端着茶杯闲聊的伯伯、背着书包上学的高中生……当他走上拱宸桥,看见船只慢慢靠近,船头摆满花盆,就像个小花园,船老大蹲在船边刷牙洗脸,船上的女人会牵着小狗在甲板上散步。“他们都是流动的邻居。”程方说。

7年多时间,工作室已从原来的“情侣档”扩大到了20多人的团队,程方和程晓记录杭州的习惯也成了团队的习惯。

程方常和团队里的小伙伴说:“只要用心观察这里的生活,就能发现不一样的画面,都可以收进取景器里。”在他的带动下,碰见外面刮风下雨、出彩虹或者起大雾,大家都会立马跑出去支起相机,常有路过的居民认出他们:“又出来拍运河啦。”

街区里那一幅幅生活画卷让他们不断思考、产生灵感,他们也把镜头对准了运河人家的生活,引发了更多“大运河邻居”的共鸣。

“大运河邻居”倪晓芳

“小时候在桥西能串门蹭饭,长大了也一样可以。”

倪晓芳就是其中一位有共鸣的邻居。她从小在运河边长大,小时候常常在桥西玩到很晚,被蚊子咬得满腿包才回家,她对这里的市井生活再熟悉不过了。如今,她已在桥西历史文化街区开展了7年多的杭州方言调查与传播,和程方、程晓也是在街道活动上认识的。

“小时候我问爸妈,大家都住在运河边,为什么桥西人的口音有些不一样呢?”倪晓芳说,去年,桥西居民赵伟强告诉她,老早的桥西是货运码头,来自绍兴、宁波以及江苏的商贾、工人带来了各地的方言,与杭州话逐渐融合,演变成了桥西特有的方言。

在桥西收集方言时,倪晓芳时常坐在街边的凉亭里,与正在拉家常的奶奶们搭话。奶奶们都会热情地跟她聊天。

“牢牢金箍手,袜儿当枕头”,这句话一般用来讽刺一个人小气,但在桥西的语境里,也可以形容一个人谨慎小心,做事细致。告诉倪晓芳这句话的李阿姨跟她打了个比方:桥西有个人,爱吃河鲜,买河蚌时会带着竹篮子,再在上面铺上一层盐,走到家的工夫,河蚌就已经吐水吐干净了,可以直接下锅。

作为非遗“杭州故事”代表性传承人、运河故事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负责人的倪晓芳一直记着这个生动的故事,给同学们讲课时也经常会提起,引得大家会心一笑。

“小时候在桥西能串门蹭饭,长大了也一样可以。”倪晓芳说,在5月末的邻里宴会上,大家端出各自的拿手好菜一起分享,炒冬腌菜、腌笃鲜、烧腰花、卤鸭儿、鱼圆儿全是老底子的杭州味道,“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的夏天,邻居们搬出小板凳,大家凑在一起吃饭的场景。”曾有一位伯伯教给她一个做红烧肉的秘诀:小火慢炖,等到筷子一戳就烂再放少许调料,不用浓油赤酱,吃的就是一个肉本身的香味。

“这是老底子桥西人的做法,急不来的。”倪晓芳说,桥西是个值得慢慢体验的地方,这里的市井生活蕴藏着数不尽的百姓故事。

“大运河邻居”姜超超

“没想过去别的地方,来这里的游客都是知音。”

如果说倪晓芳的桥西印象是乡音和家的味道,那姜超超的桥西记忆更多来自游客。

自从2017年搬来这里,姜超超的皮雕艺术馆从30多平方米逐渐扩大到100多平方米,店面换了3次,但店面换来换去都一直在桥西直街上。“没想过去别的地方,来这里的游客都是知音。”

姜超超说,来到这里的游客都是“自带文艺气质的”,他们是被桥西直街的文艺气质吸引来的。有一位女士每隔三四个月就要从外地来一趟杭州,每次来杭州必来姜超超的店里。如果遇到姜超超正在雕刻皮具,她就站在一旁静静看着,也不说话,有时一看就是一个多小时。

与姜超超一墙之隔的邻居们,也经常来店里。“街区里的伯伯们更喜欢皮带、钱包之类的皮具,阿姨们就很喜欢小包、塑形花鸟这类文创产品了。”姜超超说,隔壁家的宝宝五岁就跟着爷爷奶奶在店里玩,如今上小学了,最喜欢的还是放假来这里做手工。

与程方、程晓一样,入驻桥西后,姜超超把运河文化与桥西生活融入了她的皮雕创作中。在 探索新式3D立体皮雕时,拱宸桥下的神兽趴蝮成了她第一个作品的灵感来源。

最近,姜超超正在准备做一幅新的皮雕作品,“那是我在桥西的巷子里看到的场景,一对头发花白的爷爷奶奶,佝偻着身躯,从巷子里缓缓走来,两人的手紧紧牵在一起。”姜超超回想起这画面时笑了,“这就是桥西的岁月静好吧。”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贾凯  编辑:陈东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