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商业街”,如今因“不商业”而俘获人心 这所“大学”里的“学霸笔记”还在加页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6-21 07:23   

一直有网友替西兴古镇“鸣不平”:竟然还有人不知道这个藏在高楼间的宝藏古镇?于是,越来越多不同风格、不同偏好的游玩攻略出现在社交平台上。

西兴古镇越来越“出圈”,不仅吸引了四方游客,也留住了有心与之“共生”的人,“95后”姑娘汤莹芳就是其中之一。曾经她是“满世界飞”的旅游爱好者,如今却成了在西兴过塘行码头专题陈列馆“落地生根”的全职讲解员。小汤沉浸在西兴古镇的运河文化之中,将她对古镇和新工作的热爱变成文字、手绘,留在“学霸笔记”里。

“虽然我来馆里没多久,但我认识西兴很多年了。”

小汤是萧山人,大学学的是英语专业,毕业后从事的是外贸工作。她特别喜欢旅游,从公司离职后,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漫游”。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景点,小汤却偏爱博物馆,每到一座城市必去“打卡”。“博物馆是一座城市最有特色也最有意思的地方。如果能够遇到一位好的讲解员,更能让漫无目的的浏览变成深读。”小汤说,正因如此,她渐渐对讲解员这份工作心生向往。去年,西兴过塘行码头专题陈列馆公开招聘全职讲解员,看到招聘信息后,她马上报了名。

对于过塘行,小汤其实从小就有印象。她记得小时候经常坐在妈妈的自行车后座上,来到西兴老菜场买菜。熙熙攘攘的老街在记忆中一度模糊,可面对新工作,一切又变得清晰起来。“家里人都把老家称为‘塘上面’,我从来没有深究过其中的意思,后来才意识到,‘塘’就是过塘行的‘塘’。”小汤说,“过塘行码头的水系至今还能延伸到我家,我想,这也是一种特别的缘分。”

西兴过塘行码头专题陈列馆开放后的一段时期内,都是兼职讲解员在进行讲解服务。对家乡历史了解透彻的王根生曾去“客串”过几次,但毕竟老人家已年逾八旬,让他操劳确实不妥。小汤入职后,传承西兴古镇历史文化的重任就交到了她的手上。“刚来上班那会儿,很多老街上的居民看到我这张新面孔,多少有点距离感。”小汤说,“不过,我对叔叔阿姨们说,虽然我来馆里没多久,但我认识西兴很多年了。”

“朋友羡慕我的工作,其实我是进了另一所‘大学’。”

与大运河为邻,推开窗就是风景,这样的工作环境相当舒适。“朋友羡慕我的工作,其实我是进了另一所‘大学’。”小汤说。

西兴古镇是浙东运河的起点,历史上还承接着京杭大运河经钱塘江航道而来的物流,一直是重要的货运中转站。正因如此,以过塘行为代表的传统运河街市格局风貌留存至今。然而,对讲解员来说,这点“皮毛”远远不够用,讲述历史的同时,还要随时应对参观者的提问,不做足做好功课肯定是不行的。

起初,小汤唯一能用的资料只有那本厚厚的《杭州市西兴镇志》。不过,年轻人善于求助网络,她上网搜集关于西兴的历史资料,梳理之后再找本地老人一一求证。王根生老人就经常带着小汤走街串巷,实地讲解眼前这块地方以前是什么、哪条巷子曾经人气最旺。这些知识点,小汤全都分门别类地记到了本子上。除了记录文字,她还试着手绘,永兴闸、老城隍庙,甚至浙东运河,都被她画了出来,她的笔记也因此成了具有个人风格的讲解导图。

陈列馆本就是一个对外开放的社区活动空间,很多生活在老街上的老人闲暇时会来馆里转转或歇脚,看到小汤都会招招手:“小姑娘,我跟你说说以前的事情……”小汤则会立即带上本子,边听边记。萧山与滨江方言相通,老人们的口述成了小汤了解西兴古镇历史文化最接地气的渠道。同时,本地居民还为陈列馆送来了“宝贝”:比如墙上那幅《西兴街行肆图》,就是王根生老人根据自己的记忆和考证绘制而成的;又比如清代的象牙秤,原本是过塘行专门用来给珍珠、黄金等贵重货物称重的,秤杆为象牙材质,长度仅30厘米左右,也是由热心居民提供的。这些见证了西兴古镇历史的“拼图”,被一代又一代的居民小心保存,如今又重新拼合到了一起。

在不断学习中,小汤明白了西兴过塘行的价值和意义:摒弃恶性的商业竞争,有序稳定地共谋发展,这样的有利局面离不开本地人追求共赢的荣誉感和分寸感。那么,这种微妙的分寸感从何而来,又是如何长期延续的呢?很多人听完小汤的讲解后,都会思考类似的问题。

小汤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当年,西兴古镇有72爿半过塘行,唯一那半爿过塘行是孙家汇,做的是转运黄鳝的生意。老底子的黄鳝是应季货,做不了全年的生意,过季之后只能歇业。很多人都会觉得,既然黄鳝的生意做不了,何不做点其他生意?可孙家人偏偏不肯坏了规矩,宁可有钱不赚。“一两百年间,过塘行都是各做各的生意,没有什么商业吞并、大鱼吃小鱼,也真是神奇。”小汤说。

“我的下一个旅游计划,也一定是沿着运河出发。”

屈指算来,小汤成为“大运河邻居”正好满一年。这一年里,西兴古镇没有多少变化,老街始终还是静谧的模样。小汤觉得这样挺好,因为“这里的生活很静心”。

同时,小汤也发现,奔着大运河来到古镇的游客正在变多,尤其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研学群体,几乎每周都有。这是因为西兴古镇还是浙东唐诗之路的起点,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到这个关键点位上,领略“烟波尽处一点白,应是西陵古驿台”的水乡风韵,以及“西陵遇风处,自古是通津”的过往繁华。还有一些游客因为西兴古镇“不那么商业化”而感到欣喜,对他们来说,没有被深度开发的历史街区弥足珍贵。

去年年底,一位从天津来的大哥给小汤留下了深刻印象。大哥千里迢迢而来,不为别的,就为了“通关”大运河。他对大运河历史如数家珍,并告诉小汤:“我的目标是沿着中国大运河走一遍,但我没有那么长的假期,只能在有假期的时候选择去一座城市,慢慢地走下去。”

天津大哥的话,让小汤这个旅游爱好者动了同样的心思:“我的下一个旅游计划,也一定是沿着大运河出发。”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李维和  编辑:陈东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