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人老冯在西兴:以运河之名实现“美美与共”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6-18 06:41   

杭州日报讯 一河通南北,千载连古今。要找寻浙东运河的繁华往事,就要一路向南,前往大隐隐于市的西兴古镇。这里是运河上的一粒清亮珍珠,也是很多年轻人私藏的小众打卡地。踏上古镇的青石板路,我们走进一间小小的沿河民居,探访一位特殊的运河居民。

千年津渡 水脉见证运河繁华

“我在西兴古镇已经住了五年了,我就是当地人!”冯克礼,法国人,曾任飞行教官,擅长帆船驾驶,27岁那年驾驶着一艘10米长的小船,从法国南部蔚蓝海岸戛纳出发,横渡地中海。从海洋文化到运河文化,冯克礼因“水”而着迷。

“太美了,太舒服了!”冯克礼毫不吝啬对西兴古镇的赞美。在运河埠头,冯克礼租了一间旧式平房,窗口挂起一盏小小的帆船。热情风趣的他也被周围人亲切地称为“老冯”。

老冯爱吃臭豆腐,而且“只有西兴这边的才最好吃”;老冯会扎风筝,巷子里那两个调皮的男孩子最爱来冯爷爷家串门,因为有小船、飞机模型,还有画着孙悟空的纸风筝。每天清晨5点钟,老冯总会和邻居老孙一起,沿着老街从永兴闸遗址踱过古资福桥,坐在屋子桥上看古镇从朝霞中苏醒。

沿街都是老宅子,拍着墙基的石头,老冯向我们一再感叹:“你看这石头是一整块的,砌得太棒了,不像法国很多乡村,都是形状不一的石块。”踏着青石板一路行过去,景点与住家融为一体,古镇的肌理令人可触可感。

不过,西兴真正的辉煌岁月却藏在流淌的官河上。这里是浙东运河的源头,南北客商、东西货物都在此中转。尤其是南宋时期,这条运河简直成了一条生命线,物资源源不断经这里被运送到临安城。因水路贸易的繁盛,西兴古镇出现了过塘行遍布官河两岸的盛况。在清末至民国时期,过塘行有72爿半,挑夫、船夫、轿夫、牛车夫等从业人员达千人,成为全国最大的货物集散中心之一,连日本、高丽和东南亚诸国的商贾和货物,也经此中转——可以说,“国际滨”之美名,其实古已有之。

诗意西陵 文脉勾连古镇未来

当岁月的长河变换了时光,随着钱塘江北移和钱塘江大桥的修建,西兴千年津渡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十年前,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西兴过塘行码头成为大运河杭州段6个遗产点之一,沉寂多年的西兴再次聚焦了人们的目光,修缮和保护西兴古镇、传承西兴文化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

“这些年,古镇变了又好像没有变。”在冯克礼与街坊邻居的眼里,河水清澈了,巷子整洁了,但“老底子”的味道却依旧浓郁。

“多年前,专家们就给西兴古镇把过脉,提出古镇不走商业化的路子,保持‘原汁原味’的保护基调。”滨江区西兴街道公共服务办负责人王利军说,近年来,高新区(滨江)提出以西兴古镇核心保护区为主,打造滨江“千年津渡·诗意西陵”传统风貌区。

一方面,在保护传统建筑、街巷肌理的同时,西兴古镇通过拆违覆绿、清淤固堤、危旧房修缮和沿街立面整治等工程,让老街焕发新容;另一方面,西兴街道先后编印了《西兴镇志》《西兴古诗百首》《西兴历史故事》《西兴老街行肆图》等书籍,修建了过塘行码头专题陈列馆,并与区内企业联手打造了一系列西兴文创产品,从自身的历史文化中不断挖掘独有的文化符号。

如今,古镇原本的供销社仓库已经被改造成了西兴美术馆,经过近期提升改造,将于6月21日再次开放并举办第三届“从西兴出发”浙东运河主题展。老冯也是受邀参展人之一,“我已经精选了8张摄影作品。”老冯笑着说。

这些年,从推广水上运动到参与各种国际交流活动,老冯一直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这座城市与这条河的热爱。他先后翻译出版了《中国古船图说》《我们的广西,海上丝绸之路》等书,书里均对中国运河文化有所涉及。今年还是中法建交60周年,老冯筹划着明年举办一场帆船活动,推动两国民间交流。通过不断丰富新的运河故事,老冯希望,让中国运河文化走向世界,实现世界水脉“美美与共”。

运河地标:西兴古镇

在高新企业林立的钱塘江南岸,藏着一个原汁原味的运河古镇。西兴古镇,是全长250多公里的浙东古运河起源之地,也是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联通的枢纽点,并诞生了古代的“物流中心”——过塘行。如今,“浙东运河——西兴过塘行码头”已是世界文化遗产点。

“烟波尽处一点白,应是西陵古驿台。”这是白居易笔下的西兴驿。西兴古镇也是浙东唐诗之路的起点。据不完全统计,涉及西兴地域地名的诗篇,就有300首之多。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李如艳 滨江微融圈 沈雨萱  编辑:汪浩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