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城共同托举向善的力量 彭清林,跳桥救人一年来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6-13 09:35   

“最美”的涟漪

“现在不管是参加活动还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有人认出我,表扬我,主动来合影。”彭清林知道这些真诚的掌声和赞扬,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褒奖,也是这座城市对真善美的赞美和认同。 

十多年前,吴菊萍的奋勇一举,让“最美”这个热词在杭州发源。这些年,“美”的涟漪不断扩散,每当他人和社会需要之时,浙江总会出现“最美”的身影。

就在不久前,杭州临平一小区发生惊险一幕:

6月4日凌晨5时不到,该小区一楼栋突发大火,有业主被困9楼阳台外侧,随时有坠楼危险。

生死之际,“最美邻居”挺身而出。有人不顾危险爬上了8楼阳台,探出半个身子尝试去救被困者。有人紧急“摇人”,临时拉起床单、被子充当“救援网”。最终,在“邻居救援队”的合力下,成功接住了因体力不支坠落的被困者。

事后,面对记者“是否也曾害怕”的提问,参与救援的邻居回答都很质朴,“压根没想这么多,救人最重要”“能帮肯定要帮”。

从“最美妈妈”“最美小哥”到“最美邻居”,他们的行动无不展示着人性中至真至纯的美。

“最美”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善良,是利他、利社会的行为举止。最美现象不仅仅产生于见义勇为,还在于日常点滴的温暖传递。感动全网的衢州“早餐奶奶”毛师花,生前一直为山区孩子能吃到一口热乎的健康早餐忙碌。在她出摊的27年里,5毛钱的早餐从未涨价,遇到家庭困难的学生,她更是不收一分钱。

11000元,是德清“拉煤老人”陆松芳省吃俭用,弯腰拉50万斤、18000多箱煤饼才有的辛苦钱,但他毫不犹豫全部捐给了汶川地震受灾群众。老人还设立“松芳助人为乐奖”,用于奖励那些具有爱心、热心公益事业的人士,让善行善举暖心接力。

“百姓设百姓选、百姓评、百姓学”,德清创设“民间设奖”展现了小人物的大境界,厚植“凡人善举”的道德基因。目前累计设立83个民间奖项,发放奖金超过200万元。

每年冬天,宁波市慈善总会都会收到老朋友“顺其自然”的汇款。这是一份无言爱的约定,从1999年起,“顺其自然”坚持每年捐款,截至2023年累计金额已高达1577万元。

和“顺其自然”一样,从2015年到2024年,海盐“金粟缘人”也已累计向海盐县慈善总会捐款1000万元。这些年,善款已惠及969名困难学子、634个大病家庭、1588户困难家庭。

他们究竟是谁?至今无人了解。但越来越多的人成为“顺其自然”“金粟缘人”。

当善意互相传递,就形成一股暖流,带着爱与希望,感染更多的人。最美也从一个个“盆景”成长为一片片“风景”。

栽花的土壤

“浙江有层出不穷的善行义举,且各地自有特色,如果将之比作花,那么浙江就是百花齐放。”浙江省社科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张秀梅告诉记者。

百花齐放的背后,是阳光、土壤、空气的综合作用。张秀梅将其归结为“文化孕善”“现实育善”“政府促善”“舆论引善”。

浙江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历朝历代都强调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人之为善,百善而不足”。

浙江有较好的经济社会基础,发展相对均衡协调。经济繁荣,就能为各种社会事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保障,为善行义举提供必要的支持。

同时,浙江形成了一个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政策保障体系。以见义勇为为例,为消除挺身而出时的顾虑、扶危济困后的麻烦,浙江接连出台法律规范为见义勇为者保驾护航。

2000年,《浙江省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条例》施行,之后,浙江又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见义勇为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见义勇为人员权益保障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建立困难见义勇为人员救助帮扶机制的实施意见》等,不断完善见义勇为奖励和保障措施,绝不让见义勇为者流血又流泪。

“浙江还非常注重褒奖机制,注重激发慈善的内在动力。”张秀梅说,比如省级层面有浙江慈善奖、“最美浙江人·浙江骄傲”、浙江道德模范等荣誉,影响力大,社会认可度、公信力高,“此外,浙江形成了一个以慈善联合总会为龙头的省、市、县、乡、村5级慈善网络,以及由此设立的慈善基金会,去发现和奖励身边的善行善举,形成鼓励慈善、奖励慈善的氛围。”

在龙游,“爱在人间”协会自发组织公益慈善,在助学、救急济困、助残、扶老敬老等活动中发挥着社团作用,传递正能量。

舆论上,媒体的积极引导、百姓的口耳相传,营造了尊重英雄、崇尚正义的社会氛围,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公众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

良好的机制与环境让正能量不断传播和放大,形成善行善举的正反馈,激发“最美”潮涌的蓬勃动力。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黄云灵 王璐怡 谢春晖  编辑:陈周滢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