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源于“习惯成自然” 负责在于“做好每件小事”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3-30 07:19   

这位七旬老人有一个朴素的期望

每日商报讯 周一、周五,督导垃圾分类;周二,巡河护河;周三,邻里爱心中心值班;周四,慈善餐厅免费帮厨……在家人眼中,72岁的陈吉龙几乎每天都有安排,而这种“忙”总与邻里有关,与陌生人相连。

虽然身兼数职,却什么都不图,在这位老人看来,热心源于“习惯成自然”,更源于一个朴素的期望——希望别人谈起他、评价他的时候,会一致认为“老陈这个人不错”。

凌晨蹲守,只为找到乱丢垃圾的人

陈吉龙年轻时曾前往黑龙江支边,彼时,这个小伙没有意识到,这里会成为他的第二故乡。从1970年到2005年,再回到家乡时,他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纪。如今回想起东北往事,他仍然心生向往,因为那里藏着他的整个青春。

“回到杭州后,我主要在社区从事行政和党务工作,如果算上黑龙江的经历,我从事党务工作的时间差不多有30年了。其间,还要处理各种家长里短的小事,调解邻里纠结,解决居民遇到的各种难题。”作为一名老党员,今年,陈吉龙的党龄刚好满40年,天生一副热心肠加“主动做好事”的工作作风,可谓贯穿了他的一生。

2019年,陈吉龙搬到丁兰街道长虹社区定居,因为闲不住,他很快成了随叫随到的“志愿者骨干”。这一年,“杭州生活垃圾分类新条例”正式实施,挨家挨户上门宣传、指导垃圾分类成了老陈要面对的第一个“大任务”。“我们平均一个人要负责550户,耗时差不多1个月,我年纪比较大,很多人问我吃不吃得消,我说没有任何问题。”

在推进垃圾分类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阻力,其中,去年夏天他遇到了“职业生涯”的最大阻力。那段时间,不少居民反映,单元门口总有人乱丢垃圾,一整袋或是好几袋。由于没有监控,查找只能靠人力,避不开的高温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反正我有空,就主动加入了这次‘行动’,后来乱扔垃圾的人大部分都找到了,只剩一人有点麻烦。直到我们清晨4点就开始蹲守,才逮到他。”在社区工作人员眼中,麻烦面前,只要老陈在,“解决”的速度貌似总会快一些。

“小事”多帮帮,两次救人不求回报

作为楼道长,“楼上漏水”陈吉龙要管,“楼上太吵”陈吉龙同样要管,涉及赔偿、僵持不下,陈吉龙还要两方周旋,尽力促成“握手言和”。每次事情解决了,他还会继续跟进,看看双方反馈,以免互相埋怨导致矛盾的再次发生。从楼上到楼下,陈吉龙的“操心”不仅限于此。

“我平时只要有空,会绕着整个小区逛上几遍,遇见需要帮助的,能帮就帮。去年碰巧还救了一个要轻生的女子呢。”去年10年,陈吉龙在遛弯间隙,猛然看到一个哭哭啼啼的女子正爬出窗外准备跳楼,看清楚对方面容后,他立马以“父亲”的角度将其视为“女儿”不断进行劝说,并通过社区立即联系了对方的丈夫。其间,他一直仰着头不停地说话,直至对方放弃。在得知女子是因为与丈夫、婆婆不合一时冲动后,不放心的他,又与其家人好好聊了聊,最终保全了一家人的幸福,而这并不是他第一次救人。

2014年,62岁的陈吉龙在钱塘江边遇到了一对吵架的男女,觉察到不对劲的他,在女子准备跳江的那一刻,拉了对方一把,直到附近的巡警赶来,他才离开。当时,正在气头上的男子都没好好跟他道过谢,但陈吉龙从未将此放在心上。在他心中,他很反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事不关己”的做人态度,无论对方是谁,“大事做不了,小事多帮帮”才是他所推崇的信念——很多时候,你拉别人一把,这个人也会拉别人一把。

“像我现在去灵隐那边的餐厅帮厨,往返路程差不多要3小时,就餐最高峰差不多要服务3000多人,很多人劝我‘70多岁了,别做了’,但我仍想坚持下去。这个餐厅是慈善家创办的,这样的人应该越多越好,我身体健康,出这一点力不算什么,无论我们身处什么时代,善意的传递、循环始终不可或缺。”陈吉龙说。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徐文强  编辑:管鹏伟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