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讲社工和困境儿童之间 那些专业而有温度的故事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3-10-10 08:07   

长大了的留守儿童驻扎社工站

为的是好好陪伴更多留守儿童

出生在 “中国超市之乡”金华武义,钟姜辉早早成了留守儿童。父母加入外出创业的大军,她留在家乡,有情绪就学着自己消化:“那时候就渴望有一个温暖的地方,有小伙伴倾诉心事,陪伴成长。”

2014年,钟姜辉闯荡后回到家乡,创办托管机构“知馨家园”,真的给留守儿童创造出一个学习和交流的成长空间。在长期的陪伴中,钟姜辉发现了机构中留守儿童的共性问题:敏感、不自信、情绪化。这些似曾相识的问题刺痛着她:如何帮留守儿童更好地成长?

和学校联动,关注孩子们的身心发展情况;带他们体验生活,开展志愿服务,在活动中交朋友,找到成就感……9年来,钟姜辉陪伴了82个孩子顺利升学。可通过一家托管机构能影响的人太有限了,有什么办法可以让留守儿童服务覆盖城乡呢?

直到社会工作服务站(简称“社工站”)这种组织形态进入了钟姜辉的视线。社工站可以驻扎一个乡镇,深入了解更多群众需求,解决更多孩子的问题。钟姜辉和团队开始筹建知心社工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知心社工”),2022年接连申请运营了三家社工站。为了提升基层社会服务能力,她带着整个团队轮流参加“点亮北斗计划”的赋能。

陈菲丽负责运营武义桃溪镇社工站,去年9月就收到了街道发来的求助信息:初中生小远(化名)与奶奶同住,因母亲出走,父亲入狱,性格越来越孤僻,刚开学就有了厌学倾向。在走访小远家时,陈菲丽发现,男孩既不看人,也不回答问题,身上散发着一股‘生人勿近’的气息。陈菲丽很理解男孩疏离的表现:“他在村里也没什么朋友,奶奶老说他以后考不上大学就没出息。”她默默记录下走访的细节,和社工站的伙伴商量,决定用社会工作中的个案工作方法来支持男孩度过这段波折的青春期。

怎么和孩子建立联系呢?陈菲丽从一个“菜杯子”入手。她发现小远因家庭经济原因,住校时吃得很节省。“男孩子长身体的时候,总是爱吃肉的。”陈菲丽和社工伙伴每周轮流做一个肉菜,装在菜杯子里送到小远的校门口,再借着小远回社工站还菜杯子的时间,多聊几句。慢慢地,陈菲丽发现小远开始愿意跟她说话了,她便再进一步,帮助小远补习课程,鼓励他和其他孩子一起参加志愿服务,还和街道主任带着他去看守所探望爸爸,帮他打开心结……现在,小远已经打消了休学打工的念头,成了社工站的长期志愿者。

2023年,知心社工的7位员工全部考取了社工证,服务超12000人次。钟姜辉和团队伙伴通过社工站链接资源,让温暖的微光照进了更多角落。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王矫  编辑:高婷婷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