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后,他不做“白领”当“猪倌”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3-08-10 06:29   

杭州一“90后”在德清养猪7年 最多时养了6000多头,销售额达1000万元

杭州日报讯 每天凌晨3点,胡志鹏会驱车前往德清县屠宰场,将新鲜的猪肉运送到余杭仁和的“伟文猪肉铺”售卖。

“这是自家养猪场养殖出来的猪,不仅新鲜,而且质量有保障。”胡志鹏说。两年前,为了应对全国猪价持续下跌的影响,胡志鹏跟父亲胡伟文商量后,开出了首个猪肉实体店。现在,店内每天保供两头猪,一般到中午就会售空。

1993年出生的胡志鹏已在父亲的养猪场从事生猪养殖整整7年。从采购饲料、给猪接生和做B超,到清洁猪圈、清理沼气池,胡志鹏成了一名精通技术又吃苦耐劳的大学生“猪倌”。

走出大学校门,住进了养猪场

胡志鹏是杭州余杭人,2016年从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市场营销本科毕业,打算从事销售工作。就在此时,父亲在德清雷甸东新村的生猪养殖场合伙股东全部退出,急需帮手。“养猪场是父亲多年的心血,从我初中时,父亲就在养猪场忙碌。”于是,胡志鹏义无反顾地来到农村“子承父业”,帮助父亲养猪。

穿上工装服,戴上草帽,刚走出大学校门的胡志鹏住进了养猪场,从清扫猪舍、清理沼气池等基础工作做起。此后,在这个以中老年人居多的养猪场里,多了一位戴着眼镜、长相斯文的小伙子。有时他穿着套鞋、拿着水管对猪圈进行冲洗,有时则光着膀子用铁锹一铲一铲地清理猪粪。

每天晚上八九点是巡逻时间,轮到胡志鹏值班时,他需要对每一个猪棚、产房等进行巡查,单纯走完整个养猪场只需20分钟,但遭遇突发情况是家常便饭。

“比如病猪在夜间会遭遇其他健康猪的集体攻击,如果不及时发现,损失惨重。”胡志鹏说,母猪待产时经常在夜间产崽,所以要紧急为它们接生。遇到母猪难产时,还要徒手伸到母猪的产道里,将猪崽拿出来。“那个画面,有些血腥,一开始真接受不了。”

“有点不像是年轻人的生活。”谈及在养猪场的生活,胡志鹏笑着说。天热时,他需要四五点钟起床,和工人一起赶在太阳出来前把活干完。“但还是有乐趣的,养猪场里种满了香瓜、西瓜、枇杷、桃树,一年四季瓜果不断,是很多人向往中的田园生活。”

往返东北十几次,成功降低饲料成本

201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胡志鹏从一位东北亲戚口中得知,东北的玉米价廉质优。猪饲料配方中,玉米占比65%-70%,其价格变化直接影响着饲料成本。

胡志鹏随即启程前往东北采购玉米。一开始,他在亲戚的介绍下,对接了一位玉米经销商,但对方达不到胡志鹏需要的采购量。之后,他独自辗转黑龙江、内蒙古、吉林等多地,先后对接了十几位经销商,前往各个粮库查看玉米质量,最终在吉林九台找到了理想货源。

“那位大叔为人爽快,能供应国标一等的优质玉米。”为了确保玉米质量,胡志鹏前后往返吉林十几次,经过充分的考察与沟通后,下单了一节火车厢的玉米试水,大概60吨,价值10万元。

从吉林到浙江,玉米的运输时间大概需要4到7天。在等待期间,父亲胡伟文有些坐不住了。“不要到时候东北的玉米没运到,反倒把本地的饲料经销商给得罪了。”胡伟文对儿子说。

一周之后,60吨玉米终于安全抵达,且玉米品质跟胡志鹏在东北实地查看的品质一样。“一直到现在,我们养猪场的玉米货源依然是那位东北大叔提供的,为养猪场节省了8%左右的成本。”胡志鹏说。也是从这件事情开始,父亲胡伟文对儿子刮目相看。

从高潮到低谷,“养猪倌”转型“店小二”

前几年,受“非洲猪瘟”疫情和生猪产能周期性调整因素的叠加影响,猪肉价格上涨。看到机遇的胡志鹏和父亲谋划扩大养猪场的养殖规模,同时严格落实“非洲猪瘟”防控措施,对养猪场实行封闭式管理。此后,生猪年出栏从之前的3000多头增长到6000多头,销售额从500多万元增长至1000万元,养殖场得以实现跨越式发展。

“‘非洲猪瘟’暴发的第一年,生猪价格最高达到30多元一斤,但是行情从前年开始急转直下,现在的生猪价格只有8元一斤。”胡志鹏说,虽然把握住了“非洲猪瘟”的红利期,但摆在眼前的是猪价持续下跌,养殖场盈利情况不容乐观。

为了扭转局面,胡志鹏利用自身市场营销专业优势,经过多方考察,在余杭仁和的一个拆迁小区门口开设了猪肉产品销售精品店。2021年10月10日,“伟文猪肉铺”正式开张。他在店外张贴了宣传海报——“全程自繁自养,自产自销”,定价比市场价便宜2元左右,一时间吸引了众多顾客购买。“刚开业那段时间,每天早上顾客要在门口排队购买,早上6点开张,到9点就卖掉了3头猪。”胡志鹏说。

猪肉铺开张后,胡志鹏几乎每天从凌晨3点一直工作到傍晚5点。“现在猪肉铺的销售非常稳定,年销售额在200万元左右。这段时间我在良渚等地考察,计划再开一家连锁店。”对于养殖场的未来,胡志鹏信心十足。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沈晓颜 通讯员 潘江伟  编辑:汪浩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