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闸门都拉下了一半,门口还不断塞来要修的鞋和车 大伙儿认定了家门口的“万能修理铺”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2-10-21 06:41   

杭州日报讯 昨天下午2点,阳光正好,观音塘小区里某岔路口的香樟树下,老郭坐在自己的铺子门口,正摆弄着一双白色的球鞋。工作台前,“老皮匠修鞋铺”6个字格外显眼。“修鞋找老皮匠就对了,又快又好。”一位小区居民以为记者是来修鞋的,热情介绍道。

说是修鞋铺,其实里面什么都修。小区的老街坊一问都知道,老郭还能修自行车、修拉链、配钥匙。20年了,大伙儿已经认定了家门口的“万能老铺子”。“其实我这老铺子现在都是新鲜事,就好比现在来我这里的小年轻都快赛过老邻居了。”老郭说,小区附近就是四季青服装市场,在那上班的年轻人有不少租住在小区里。老郭还有这些心得:自己的修车生意清淡了不少,那是因为小区附近的地铁线陆续通了,骑车的人少了;以前送来修的鞋子,有灰是再正常不过了,不像现在,鞋子干净不说,样式也越来越好看;现在的钥匙越来越精密,老式的机器淘汰了,只能换上新机器对付……“生活在变化,我要拥抱变化、适应变化。”老郭说。

这个连说三个“变化”的老郭还真一直在“变”。

好手艺却只收5元钱,外国客人不答应了

“老皮匠修鞋铺”其实是包括老郭本人在内对铺子的“昵称”,铺子的正式名字是“新宝综合修理店”。只是经过多年风雨,原本的招牌早已大面积脱落,只隐约能够辨认出“新宝”两个字,而这恰好是老郭的名字。

铺子不大,只有12平方米,看着老旧,地砖也有多处脱落。铺子进门左手边是配钥匙的工作台,墙上挂着两块板,一块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钥匙坯,另一块上挂着各种自行车配件;右手边是几个简易货架,放着修鞋的工具和物料,还有客人没取走的鞋子。

还有些东西挺“突兀”的,比如放得老高的夏普电视机、颇有年代感的DVD和卡拉OK机,以及笨重的老式收音机。“都是老街坊送的。”老郭一边给白色球鞋穿线,一边说,“他们搬家不要了,就送我了,东西都是好的,当年买买也要不少钱呢。”

老郭正在修的白色球鞋是一个小姑娘送来的。“有点脱胶,买来要好几百元钱,修修5元钱,修好还能穿很久。”老郭拿着鞋说,“你看这鞋面多好,有点小问题就扔掉,可惜的。”

老郭也不是什么鞋都修,那些奢侈品牌的鞋,他是不修的。“之前有个小伙子找我,一双6000多元的名牌鞋底子磨掉了,他想修好,我没答应。”老郭指了指旁边的修鞋机说,“那些好鞋子都要用专门的机器修,我的机器只能修修普通的鞋子,不好给人家修坏的。”

老郭修过的鞋便宜的几十元一双,贵的也就三五百元。要解决这些鞋子的问题往往也不麻烦,无非是贴底、缝线、补胶,大部分只要3元到5元就能修好,即便是最麻烦的,老郭也只收15元,手工精美,价格又公道,童叟无欺。

前不久,一对在某大学任教的外国夫妇经学生介绍找了过来。“就是给鞋贴个底,修完之后我说5元钱,他们突然激动了,一直说‘No’。”老郭说,当时他有点蒙,连忙问带路过来的学生,是不是鞋子修得不合人家心意,结果恰恰相反,“人家是很满意,就是觉得给5元钱太少了,想多付点。”

最终,外国夫妇坚持付了15元钱,而“老皮匠修鞋连外国人都满意”的消息也在街坊间传开了。“我没那么神的。”老郭有点不好意思,“只是我修鞋肯定要修到人家满意才行的。”

从一天只赚6元钱起步,他努力开启“第二段人生”

很少有人知道,如今天天摆弄鞋子、钥匙这类小物件的老郭,以前摆弄的可是“大家伙”。

1970年,郭新宝报名参军,成了空军某部负责修理教练机的地勤兵。在部队里,他学到了很多专业技术知识,凭着过硬的本领,发现和排除了许多故障。1976年,他回到地方工作,到某金属企业负责机器维修。因为踏实肯干,他先是成了厂里的技术骨干,又当上了团支书,后来还成了工会主席。可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厂里的效益渐渐不行了,老郭经常待岗在家,妻子单位的情况也不太好,为了养活一家三口,老郭只好另谋出路。

凭着手上的技术,老郭在彭埠附近摆了个修自行车的摊子。“当时那边工厂多啊,工人骑自行车上下班,坏了总要修的,所以修车摊也多。”他说,“但摊子刚摆出去,人家看我陌生,都不敢来修。”摆摊第一天,老郭只赚了6元钱,而之后的几天,情况也都如此。

老郭急了,就想了两个办法:一是压低价格,比别人低一半;二是找地方学修鞋,多条赚钱路子。优惠的价格为老郭吸引了客人,摊子的生意渐渐好起来了,可修鞋去哪学呢?一位同行告诉他,城站有位老师傅,修鞋本事很好。于是,老郭每天提前2小时收摊,从彭埠骑车赶到城站,守在老师傅摊子旁,只看不说,算是“偷师”。十来天后,老郭的摊子上摆出了修鞋机和物料。这下,老郭的日子更好过了,生意好的时候,比在厂里上班赚得还多。

2002年,因为工厂关了,老郭成了下岗工人。恰在那时,彭埠附近的工厂也少了,摊子的生意锐减。于是,老郭决定把摊子摆到家门口的观音塘小区附近。可在小区附近摆摊和在工厂附近摆摊不同,居民的需求往往更多样化,也更生活化。“经常有人问我能不能修雨伞、配钥匙,小东西我倒可以修修,配钥匙就难住我了。”为此,老郭跑了一趟锁具市场,也就是那次“市场调查”,让他心动了,“生意很好,有的老板说一天忙个不停,靠配钥匙能养活一家五口人。”

老郭再一次去“偷师”,老套路,只看不说。半个月后,老郭的摊位上支起了一块新招牌——“修自行车、修鞋、配钥匙”。“这时候,我的‘第二段人生’算是开始了。”老郭说。

靠手艺把日子过好后,他成了志愿者中的多面手

2004年的一天,观音塘社区的领导找到了还在小区外摆摊的老郭。小区里有一间12平方米的铺子空出来了,社区考虑到老郭是退伍老兵,又是下岗工人,若他有意向租下来,租金打折,每月只要400元钱。就这样,老郭有了自己的“门面”。

新开张的铺子里贴着一张“杭州便民服务证”,说明老郭这位手艺人已经得到了“官方认可”,当然,价格也会比市场上更实惠。价格亲民、手艺到位、人缘又好,老郭的生意自然越来越红火,“老皮匠”的名声越传越广。靠着自己的手艺,老郭养活了一家三口,把女儿培养到大学毕业,一家人生活得幸福美满。

2005年,四季青街道组建了“阳光天使”志愿服务队,老郭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之后的十几年里,社区、工地、养老院、火车站,老郭出现在各种志愿服务现场,成了全队出勤率的“天花板”,而他作为“啥都能修”的多面手,总能满足不同人的需求。小区的老街坊也和老郭有了默契,只要铺子的卷闸门拉下一半,说明老郭出去当志愿者了,把要修的鞋放门边,把要修的车停门口,老郭回来自然会修的,回头再来取就行了。

最近这些年,不少老街坊搬了家,有的搬到了下沙、萧山,挺远的。可有时候,多年未见的老街坊会突然拎着鞋跑来找老郭,一坐就是半天。“我都没想通,坐车的钱,都能修几双鞋了。”老郭说。可街坊们说,修鞋是次要的,主要是大伙许久不见,总想聚聚,坐下聊聊天。于是,老郭的铺子就成了老街坊叙旧的会客厅。

如今,老郭住在火车东站附近的新家,却依旧每天早上8点半出门,赶到观音塘小区的铺子,晚上9点收工回家。一天下来,能赚五六十元,生意好的时候,一个月能赚3000元光景。赚多赚少,他并不在意,女儿已经成家,自己和老伴有养老金,家庭生活毫无压力。“年纪大了,能做点擅长的事,跟熟悉的人聊聊天,有空做做志愿服务,帮帮别人,是一件很幸福的事。”老郭说,以前面对困难,他没有退缩,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收获了踏实满足的两段人生,“我知足了。”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王艳颖/文 司春华/摄  编辑:陈东
返回
昨天下午2点,阳光正好,观音塘小区里某岔路口的香樟树下,老郭坐在自己的铺子门口,正摆弄着一双白色的球鞋。工作台前,“老皮匠修鞋铺”6个字格外显眼。“修鞋找老皮匠就对了,又快又好。”一位小区居民以为记者是来修鞋的,热情介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