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7天,沈国荣、沈魏刚父子全勤在岗,家庭活动全部缺席,家人们都已经习以为常。
其实不止是家里人,西溪花园小区的不少邻居也对父子二人的“错峰忙碌”见怪不怪了。
沈魏刚是西溪湿地的一名电瓶船驾驶员,他的父亲沈国荣同样和西溪湿地的船打交道,不同的是,父亲驾驶的是原生态的摇橹船。
父子俩开船虽“各走各路”,但有一点是相通的。
“在西溪湿地开船这些年,我越来越能够像我爸那样,从一个原住民的角度去看这个地方。”沈魏刚说。
2012
在父亲的提议下 沈魏刚入职西溪湿地开电瓶船
很少有人能再从小长大的地方工作
他的原住民身份让同事羡慕
2012年1月11日,杭州西溪湿地旅游区被授予“国家5A级旅游景区”称号。
5A级是中国旅游景区的最高等级,可大多数老蒋村人起初对于这个称号没什么反应。
“我当时还在上大学,听到这个消息也有点转不过弯来。西溪湿地三期开园才几年啊,这么快就成了我们国家最好的旅游景区,和西安的兵马俑博物馆、北京的八达岭长城一样了?”沈魏刚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我怎么也没想到,小时候住的村子,已经和城里的西湖画上等号了。”
更令沈魏刚想不到的是,他最终会回到小时候生活的地方工作。
沈魏刚的专业是装潢设计,和开船毫不相干。毕业后,他找过几份工作,都不太满意,要么是专业不对口,要么是工作强度与收入不成正比。
儿子谋生之路不顺,当爹的都看在眼里。
早十几年,沈国荣做的是起早贪黑的贩鱼生意,由于西溪湿地实施综合保护,原来的村子拆迁了,生意也就不做了。之后,他试过去找工作,可最终还是选择回到最熟悉的地方,成为一名西溪湿地摇橹船船工。
看着儿子为找工作的事犯愁,沈国荣终于在某天的饭桌上发话了:“你要不去西溪湿地找份工作试试?”
“当初我也不知道我爸为什么让我去西溪湿地上班。”沈魏刚说,但他还是照着做了。应聘过程出乎意料的顺利,西溪湿地本就有优先安排原住民就业的政策,一线岗位更加欢迎沈魏刚这样的年轻血液加入,一切水到渠成。
当时,有老邻居提议让沈魏刚也去做摇橹船船工,但被沈国荣用两个理由“一票否决”了:“小鬼对西溪湿地的航道不熟悉的,再说他也不会划船,要出洋相的。”
于是,沈魏刚开始了一种非典型的“子承父业”,开起了电瓶船。
电瓶船工作人员中有一部分来自转塘和双浦,听说新来的小伙子是西溪湿地的原住民,都挺羡慕。
“他们和我说,很少有人能在从小长大的地方工作的,我们这些原住民真的很有福气。”沈魏刚说。由此,他有了一个很大的感悟,“原住民以工作的方式回归,是西溪湿地以另一种方式给予的馈赠。”
2018
不搞大拆大建 西溪湿地发展始终保持原生态
周边区域开发日新月异 商场、学校、地铁接连启用
回迁原住民:逛街、出门、生活更方便了
在西溪湿地里开船的这些年,沈魏刚发现自己工作的这块地方很有意思。
“人气那么旺,但不会因此搞大拆大建,基本就是10年前什么样,现在还是什么样。别的地方拆迁后起高楼,我们这里拆迁后却是恢复成湿地本来的模样。就像我家的老房子,现在就是一片池塘。”沈魏刚说,“简单说,西溪湿地综保工程刚启动那几年,里面翻天覆地,外头一成不变,但最近10年里,里头外头倒过来了,西溪湿地始终保持原生态,外围倒是日新月异了。”
日新月异的是目之所及的城市景观,也是原住民的生活。
2017年,沈魏刚结婚了,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妻子产下了一个可爱的女儿。
“我女儿真的是幸运的。”沈魏刚说,回迁安置房周边的生活配套越来越好,商场、学校、地铁接连启用,早已不是刚回迁时小区被农田包围的场景了。
这种发展模式被称为“金镶玉”,西溪湿地是“玉”,周边区域通过开发和保护成为“金”。
对于原住民而言,“金镶玉”比较抽象,他们所感受到的直观变化,就是“逛街更方便、出门更方便、生活更方便”。
回迁安置小区和商品房小区共同构成了住宅集聚区,带动综合体、企业纷纷落户,“金”的成色更高了。
“现在上班路上还会遇上堵车,以前是不会的。”对于这个“不太方便”的变化,沈魏刚倒能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说明这一块都已经盘活了。”
工作多年,沈魏刚因为表现不错,从起初的驾驶20人小船,升级成驾驶38人的大船,而沈国荣始终摇着荷载6人的摇橹船。
两种游船路线不同,客群也不一样,平日里父子二人连擦肩而过的机会都不太有。
用沈家父子的话说,电瓶船就好比公交车,4个站点刚好环绕整个湿地,每班船固定行程1小时多一点,而摇橹船就像出租车,行程根据游客喜好而定。
“最久一次,我载着一户人家在西溪湿地逛了8个多小时。”沈国荣说,“换谁都忘不了。”
沈国荣的摇橹船要在狭窄的航道里小心行驶,他还要分出一点心思,为游客讲解,前面是哪里、以前是什么样子的,这些其实都是他有生以来的所见所闻,自然能娓娓道来。
而沈魏刚驾驶电瓶船时一般用不着说话,船上的讲解员会讲解西溪湿地的历史、文化和发展历程,而这些内容已经被那个“沉默的掌舵人”听在耳朵里,记在心里,背得滚瓜烂熟。
记下西溪湿地的种种,沈魏刚觉得,只有这样,自己才配得上原住民的身份,扛得起原住民的责任。
“以前参加端午节的龙舟胜会,我都是当游戏在玩,现在我知道,自己是在传承祖祖辈辈留下的习俗,很有意义。”他说,“用心了解祖祖辈辈生活的西溪湿地,就像是重新读懂了一本书,启发我思考自己是谁、从哪里来。”
2018
原住民入职优先 但要吸引年轻一代尚需时日
摇橹船船工几乎都是65后 经常讨论谁来接班
沈国荣:我们都老了,总得教会下一代
身在一线岗位,沈家父子没有确切数据可以说明如今有多少原住民和他们一样在西溪湿地工作。
不过,沈国荣资历深,他根据观察估计,同事中有六成是原住民。除了像他一样做船工的,还有在种植果蔬、养护绿化、环卫清洁、收银检票等岗位工作的。
这是西溪湿地让原住民感到亲切的地方,走到哪都是老相识,工作就像坐上时光机,身边是原生态的景致,重温的是旧时光。
开园十几年,原住民为西溪湿地奉献了辛劳与汗水,却也不可避免地面临迭代的问题。原住民入职的优先政策依然在实行,可要吸引年轻一代回归乡土,尚需时日。
“像我这样的90后原住民回到西溪湿地工作的是有,但不多。年龄再往下,人数就更少了。我是理解的,去外面上完大学,开始追逐自己的事业与理想,不回家门口来工作,这是很正常的。我当年不也在外面找过工作吗?”沈魏刚话锋一转,“话说回来,西溪湿地是全杭州、全浙江,甚至全国的西溪湿地,只要有能力的人愿意来,哪有不欢迎的道理。”
老一辈的想法或许更迫切一些。
摇橹船船工几乎都是沈国荣这样的65后,刚到西溪湿地工作时正值壮年,如今却已鬓生华发,临近退休。老师傅们有空时会聚在一起,聊聊以后由谁来接班的问题。
其实,沈魏刚以前向父亲讨教过摇船的经验,可沈国荣想了半天,也没说出个子丑寅卯来,这事也就没下文了。
“以前总觉得他做不来,路不熟。”沈国荣搓了搓自己满是老茧的手说,“现在我也想通了,等我们这代人老了,还有谁熟悉航道呢?总得教会下一代。”
国庆长假一过,沈魏刚总算有了休息的日子,可他还是回到了西溪湿地。
沈国荣让他上摇橹船坐好:“走,我们到湿地里荡一圈。”
父子俩都是话不多的人,沈魏刚看着父亲来回摇橹,小船缓缓前行,不一会儿便转进了湿地深处那条他“不熟悉”的小航道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