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无休、无偿主导过2000多场活动的他为何不知疲倦?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2-09-24 06:00   

倾力打造“坊巷新瓦肆” 手写8份方案策划文化节

每日商报讯 一个人的力量可以有多大?精力可以有多旺盛?对于年轻人来说,这个问题的答案有很多可能,但如果这个人是一位无偿主导过2000多场活动的老者,人们总想多问几个“为什么”。

从带领100多位中老年居民找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晚年,到举办文化节,手写手绘8份、每份都多达十几页的活动方案,再到退休后全年几乎无休、每天工作时长超8小时,甚至10小时、12小时的日常,现年77岁的宁国良常常觉得,精神上的愉悦感、成就感以及那种被需要的感觉,总能支撑他的身体走得再久一点。

带头组建社会组织 提出古为今用“坊巷新瓦肆”理念

宁国良退休前曾在电信局工作,在同事眼中,一直热爱文艺、动手能力社交能力都很强的他,身上的技能不少,总会给人“这个你也会”的惊喜。退休后,闲下来的他爱上了“盆景制作”,并在市级大赛上获过奖。玩了好几年盆景后,“独乐乐”的他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直到2013年,社区工作人员找上了他。

“当时街道、社区想成立一个社会组织,邀请我来当负责人,以此加强我们十五奎巷的自治功能,我欣然接受了,但这个组织的功能和属性,都没有明确,后来我查了很多资料,发现我们社区其实历史文化底蕴很深厚,尤其在南宋,‘瓦肆文化’(宋代民间兴起的一种游乐集散场所)十分繁盛。”2014年,宁国良向上级提出了古为今用的“坊巷新瓦肆”理念,而这个想法,很快得到了街道、社区的肯定与支持。不久,在宁国良的积极动员下,包含歌舞、戏曲、书画、盆景、腰鼓等多种形式的“小瓦肆”团队不断组建、聚集,一个能全方位满足辖区居民休闲娱乐需求的新场所应运而生。

放弃外出旅游、全年无休 一张照片都要“百里挑一”

采访当日,一群阿姨正在“坊巷新瓦肆”一楼排练舞蹈,根据安排,这天下午,她们有自己的专属场地。自“益家文化社会服务中心”成立以来,身为负责人,宁国良为十多个“小瓦肆”团队、上百名活跃成员都安排了固定的活动日。不设任何限制,只要“喜欢”“感兴趣”便可随时加入其中,周一到周五,这里永远有说有笑。

“大到整个团队管理、场地运营,小到宣传物料照片的选择,事情很多,记得我有次出门旅游,到达目的地后刚刚坐下,工作电话就来了,后来我索性不出门玩了,天天在这里办公,虽然周末看起来会空一些,实则不然,周六日场地里没人了,我就能静下心来写活动策划案、写各种剧本,处理党务以及各种申报、汇报材料。”走进位于紫阳街道十五奎巷社区的“坊巷新瓦肆”,二楼的宣传展板格外引人注目,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上面所刊登的照片,每一张都是实打实的百里挑一,而老人这种“执着”,我们从第一届“南宋瓦肆文化节”的筹备工作中或许能看得更清楚。

手写8份方案策划“瓦肆文化节” 妻子也成了他的助理

2017年,对于宁国良来讲,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他下定决心放弃所有节假日,扎根在“坊巷新瓦肆”;这一年,随着名气越来越大,“新瓦肆”自80多平方米旧址搬到了现在的新址,面积扩大到了375平方米;同样在这一年,宁国良几乎以一己之力,策划了“南宋瓦肆文化节”。

“这么多有才能的人凑在一起,举办一个自己的文化节,让大家在杭州市民的、媒体的见证下展示居民积极向上的风采,不是很好吗?那既然要办,肯定要尽可能的好,当时我单方案就写了8份,一旦有了新想法,哪怕半夜我还是会起床修改,有次已经是凌晨3点多了,当年很多物料也都是我自己打造的。”宁国良表示,自己年纪大了,看屏幕容易累,按照自己的习惯,涉及“坊巷新瓦肆”的所有材料皆为手写,资料里的表格、物料等全为手绘,如果不细看,你甚至以为某些是电影的“分镜头脚本”。

因在“新瓦肆”上耗费了所有精力,家里的大事小情全都落在了宁国良的爱人身上。面对这份没有工资、没有补贴且看起来异常劳累的工作,他的老伴儿曾十分不理解。

“退休后比工作时还忙,像我可能比较‘较真’,东西写完了会再检查一遍,觉得第一页不好看,会再配上一张手绘封面,确实比较费时间,周六周日、节假日都不在家,没法好好陪陪家人。”宁国良称,一开始,妻子是有点反对,可当她看到周围所有人都很支持自己的时候,会有点纳闷,尝试着在“新瓦肆”当了一阵子志愿者后,她慢慢体会了其中的乐趣与自己的难处,并自愿成了他的助理。

眼下,第六届“南宋瓦肆文化节”临近,宁国良的生活将变得更加忙碌。在这位古稀老人眼中,热爱生活的模样不仅局限于高山湖海的跋涉,常年在离家不远的一个地点内停留,同样可以收获持续的快乐与从容的暮年。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徐文强  编辑:管鹏伟
返回
从带领100多位中老年居民找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晚年,到举办文化节,手写手绘8份、每份都多达十几页的活动方案,再到退休后全年几乎无休、每天工作时长超8小时,甚至10小时、12小时的日常,现年77岁的宁国良常常觉得,精神上的愉悦感、成就感以及那种被需要的感觉,总能支撑他的身体走得再久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