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非遗传承人,要让千年木梳重回生活 60岁棕绷师傅设计棕绷包,受年轻人喜欢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2-07-30 07:36   

浙江人灵巧而生动,智慧而勤劳,蜡烛雕花、彩绣、珠艺刺绣、手工紫砂壶、手工琉璃、手工草木染、古法制香、串珠手艺、橄榄核雕、手工木器、手工打金银首饰……各个领域的匠人在浙江大地上都能找到杰出的代表。

上周,都市快报·橙柿互动推出“指尖上的浙江,橙柿百匠榜”,面向全省,寻找我们身边各式各样身怀绝技匠人。

活动开始一周以来,备受关注,各个领域的杰出代表纷纷现身,让我们来听听这些匠人的故事。

非遗传承人陈浩归 要让千年木梳重回生活

25岁的陈浩归,瘦瘦的,戴着眼镜,4年前成为东阳最年轻的非遗传承人,也是东阳木梳制作技艺的唯一传承人。

他出生在“百工之乡”,从小就对手工艺术痴迷。上大一时偶然得知,拥有千年历史的东阳木梳,只剩下80多岁的老师傅许立仁在坚持。

“木梳虽然是东阳木作一个很小的分支,但千年来一直被传承着,不仅是生活用品,还被寄托了美好的生活愿望。”陈浩归说,如一套“鸳鸯竹节五代梳”是当地嫁妆的必要组成部分,大小五把黄杨木梳子,一个熟练的制梳匠,要经过18道工序,费时3天才能完成。

以前,东阳从事木梳制作的工匠有200多人,不仅有多个木梳社,还有木梳村,后来,随着工业制品的普及,木梳慢慢被遗忘。

“如此有文化内涵的传统手艺,怎么可以断了呢?”陈浩归决定拜师学艺。

梳子不大,可制作工具却有18种之多,对于陈浩归这个新手来说,掌握起来难度真的不小,“对工具不熟悉,力度把握不好,手不稳,一开始都会受伤,废品更是无数,一个开齿环节,就不知道开断了多少梳齿。”

陈浩归苦练了3年,掌握了传统技艺。可这仅仅是一个开始,为了让大众重新接受木梳,他开始考虑如何把现代化设计和传统手艺结合。

“消费者不会因为你是传统工艺就买单,讲究实用性的前提下更注重颜值,只有符合大众的审美,这个手艺才能真正传承下去。”此后,陈浩归组建了团队,推出多款具有东方美学意蕴的木梳,其中一款名为抹云的按摩梳,在国际设计大赛中获得银奖。

如今,东阳木梳因为陈浩归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他的团队已经壮大到50多人,每年要卖出去10多万把。

烹饪教师徐锋 主教冷菜,雕工堪比厨神

徐锋,今年26岁,但在浙江商贸学校已经当了6年的烹饪教师,主教冷菜,雕工更是非凡,可脑补一下《厨神》里的画面。因为技术过硬,很多重大活动的宴会,都会请他。

今年5月,金华市“八婺金匠”名单公布,他的名字赫然在列。

年轻有为,靠什么?他擅长的是为高端宴会布景台面,说通俗点,就是摆盘。

2019年,徐锋接到协助制作金华市第二届发展大会晚宴的通知,“我与几位厨艺行业的精英,一起设计制作了关于展八婺风情的主题展台,比如金华的万佛塔、东阳的横店影视,还有兰溪的八卦村等,让在外辛苦创业的金华人,看到栩栩如生的家乡事物。”

徐锋说,一个好厨师,不仅技能过硬,还得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审美格调。

他还被学校推荐去卢旺达,为中国驻卢旺达大使馆迎春晚会的中餐台面布景与制作美食。

今年1月,徐锋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安全形切菜装置》专利证书,可以让切菜更安全。

“我是嘉兴人,在金华6年了,这几年金华经济快速发展,高档酒店和大型活动肯定会越来越多,我们的机会也会越来越多。”徐锋说。

棕绷师傅黄维炳 设计新款棕绷包受年轻人喜欢

丽水市松阳县的黄维炳今年60岁了,他13岁就外出拜师学棕绷手艺,做了4年学徒后回到家乡开了一家棕绷店,成了一个棕绷师傅。

上个世纪90年代,棕绷床还是许多人家的选择,松阳县城里也有不少棕绷师傅。凭借着好手艺,黄师傅的生意自然也很好,但随着各种新式床垫的出现,棕绷行业逐渐没落,许多人转了行,如今松阳只剩下黄师傅一人在坚持这门手艺。

做了40多年的棕绷床,黄师傅的手艺也越发娴熟,现在他在县城的明清古街上开了一家棕绷店,尽管生意不如往昔,但他依然坚持老手艺,耐着性子慢工出细活。

通常,制一张棕绷床要20天,木工1天,12天用来打棕绳,再花上一周的时间来编织,可谓费时费力。

在黄师傅看来,编织时需要静心加耐心,还要用力拉紧,并保证格子均匀,整张床板才够硬,且有弹性,从他手里出来的棕绷床,睡五六十年不会坏,而且传统手艺做的棕绷床睡起来透气舒服,还是有一些老熟客愿意睡棕绷床。

因为长年需要用力拉紧棕绳,黄师傅的手很粗糙,指关节和手掌处都是老茧,左手中指和掌面也被磨得皮开肉绽,他总是笑称自己有一双“棕板手”。

黄师傅说,只要还有人喜欢他的手艺,喜欢睡棕绷床,他就还想守着这门手艺做下去。

除了棕绷床,黄师傅近几年也开始“创新”了,他在传统的蓑衣、棕绷背袋的启发下,设计出了更多新款的棕绷包,推出后还蛮受年轻人的喜欢,这让他对棕绷店的未来有了更多的信心。

油漆画传承人李华标 为爱好者提供公益培训平台

“这项民间手工技艺,在古时候可是家喻户晓、婚嫁刚需之物,也是我们本地最负盛名的非遗瑰宝之一。”前几天,在台州温岭市箬横镇华标画苑内,油漆画非遗代表传承人李华标正给公益培训班的学员讲课,希望大家能够认真练好线描基础,掌握漆笔用法。

现年60岁的李华标本是个漆匠。早年时,为了生计,他跟着授业恩师走南闯北,凭借一份“痴迷”,成为箬横油漆画第三代传人。

在清末民初,多彩油漆画进入人们视野,其以国画为基,油漆为墨。

与水墨国画不同的是,油漆因其有漆化反应在,一般后层漆刚一落笔,前层漆就出现了问题,还兼具着一系列的拉丝、勾笔、叠色、磨边等技艺难题,是非常人可以涉猎的,“所以接触过油漆画的人都会说,画这种画,好比是在‘过五关斩六将’。”

李华标干脆开了个油漆店,整日对着一罐罐的油漆,寻找破解之法。而老手艺的回归,也让他的事业蒸蒸日上。今年5月,李华标还为油漆画专门建立画苑“非遗工坊”,为爱好者提供公益培训平台,首批30余位学员中,青少年占了八成。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董齐 诸芸 杨法礼 徐慧兴 通讯员 江文辉  编辑:郑海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