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了八年志愿者 这位老人成了不少患者的“临时家人”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2-05-14 09:08   

生老病死、喜怒哀乐,无助感被扩散、脆弱点被放大,这就是医院。从绝望的患者到渡人的志愿者,从省人民医院到浙中医大二院(省新华医院),70岁的孟培玲治病用了10年,助人已近12年。对于很多孤身前来的老病号来说,清早7点,只要孟培玲在,医院里的这大半天总会踏踏实实。

临近退休确诊红斑狼疮 体重狂掉30斤

就诊期间 她是病人也是医生的“助手”

孟培玲原本是建筑工程承包公司的负责人,事业干得风生水起且一直在业内小有名气。临近退休时,她被查出红斑狼疮,整个生活彻底失控。与现在发达的医疗技术不同的是,20年前,这个病在普通人眼中几乎等同于癌症。

“刚确诊的时候,我把自己关在家里一个月,谁都不见,手机关机,体重从100斤掉到了70斤,那时候全身包括脸都开始溃烂,我很爱美,这对我打击实在太大了。”孟培玲称,在朋友的帮助下,她后来慢慢开始阅读一些关于红斑狼疮的书籍,渐渐开始了系统治疗。正是在此治病期间,乐于助人的她也成了医生的“助手”。

一周五天、每天近8小时 早7点已出现在医院

垫付费用、化解矛盾 她是患者的“临时家人”

在省人民医院就诊期间,她接触到了不少病友,而这些人因患病心理状态大都很差。“当时给我看病的专家说我心态不错,可以试试开导开导其他患者,结果这一干就是三四年,自己就是病人,可以感同身受其他病友的那种不知所措、绝望的感觉,另外因为工作原因,我常年在外面跑,本身也擅长交际。”一边辗转多个医院看病、一边当了几年“知心大姐”,在孟培玲的积极推动下,省人民医院第一支志愿服务队于2014年成立,浙中医大二院第一支志愿服务队于2015年成立。而为了更好服务聋哑人群,2015年,孟培玲还考取了手语初级证书。8年多来,最高峰时,她一天服务的患者就有1000多人。

周二、周三去省人民医院,周一、周四、周五去浙中医大二院。按照安排,志愿者一般8点或8点半到位即可,但因为放心不下早早前来等候的老年患者,孟培玲几乎每天7点左右就已出现在浙中医大二院。挂号、配药、取报告,不少老病号独自看病,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和自助机。当怕自己成为“拖累”的他们找不到诊室、看不懂单据、有话不敢多问时,孟培玲总会成为他们求助的第一选择。不忙时,陪着一位高龄患者,常常就要1-2个小时。

“前几天,有位坐轮椅的老人来医院看病,不知道挂什么科合适、不知找什么专家,我就根据他的各种症状给他推荐了一位医生,因为他来回不方便,我就跟他说,我帮你拿检验报告好了,到时看专家建议再来复诊,省得来回跑。”8年来,遇见医保账户余额不够需自付又没带钱的老人,孟培玲会帮,如果老人忘记还钱,她也不催促;遇见医患起争执,她会及时调解,尽量把矛盾化解到最小;患者走出诊室,她会以“过来人”的身份从“依从性”“好心态”“勤运动”“不吃保健品”等四个方面跟对方一边走一边聊天。

在这两家省级医院里,她是一位志愿者,更是所有老病号的“临时家人”与所有来院患者的“老朋友”。疾病面前,没有人可以替他们遮风挡雨,但孟培玲总试图给他们一把伞。

乐于助人是骨子里的“基因”

一直被需要、被尊重 让她很满足

从早上到下午,持续8个小时,医院门诊大厅来来往往,孟培玲能坐下好好休息的时间并不多。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位看起来始终笑脸盈盈的老人不仅有类风湿关节炎,腰椎也有问题,四肢痛、腿麻影响行走的情况更是时有发生,但这些疾病都没耽误她的志愿服务。

“毕竟我年纪在这了,家中还有老妈需要照顾,天天做志愿者,同样会觉得累,可这种一直‘被需要’‘被尊重’的感觉让人很满足,一直支撑着我前进,这种心理感受是什么也替换不了的。像我孙女、外孙女就特别喜欢跟我出门,每次外出,一路上总有人不断地向我喊‘孟老师好’。”孟培玲介绍,虽然自己获得了不少省、市级嘉奖、荣誉,但这些都不重要,乐于助人是骨子里的“基因”——家中老母亲虽然已经93岁高龄,遇见紧急求助的邻居,母亲还是会楼上楼下来回跑,喊人来帮忙。

对于自己十数年如一日当志愿者,母亲以及丈夫都十分支持,“能帮就帮”的家风总是润物细无声。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徐文强  编辑:郑海云
返回
生老病死、喜怒哀乐,无助感被扩散、脆弱点被放大,这就是医院。从绝望的患者到渡人的志愿者,从省人民医院到浙中医大二院(省新华医院),70岁的孟培玲治病用了10年,助人已近12年。对于很多孤身前来的老病号来说,清早7点,只要孟培玲在,医院里的这大半天总会踏踏实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