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还没长大、父母年迈、祖辈耄耋,70代、80代、90代读者纷纷留言,讲自家难念经| “90岁老伯凌晨1点多趴在6楼窗口喊‘救命’”后续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2-05-12 22:41   

都市快报讯 前几天,橙柿互动报道了家住紫阳街道的一位90岁老伯半夜胸闷,凌晨1点多,趴在6楼窗口喊救命,好心邻居打了110,民警把老伯送到了医院。

这位老伯并不是孤寡老人,有3个子女,子女都超过60岁了,各自有家各自要照顾孙子外孙。

报道引起很多读者共鸣,读者纷纷留言。

从读者留言来看,现在很多家庭面临着这样的现状:读者的父母年迈,而他们的父母也步入耄耋之年,这两辈老人的养老问题,已成为难倒很多家庭一个不容忽视却并不容易解决的问题。

我们回访了部分读者,这些读者有70代、80代和90代,他们的经历正是这三个年龄段的人们正在经历的。

70代:七十岁妈妈照顾百岁外婆

“悠悠”姓刘,40多岁,还有几年面临退休,有个儿子正在上大二。

她的妈妈快70岁了,以前在杭州市热水瓶厂上班,因为职业关系落下了职业病,“腰不好,经常发作”。

刘女士的外公已经去世多年了,10年前,刘女士的外婆被查出患有肠癌,因为年纪大采取保守治疗,病情得到了控制。

5年前,外婆身体变得不好起来,生活慢慢不能自理,现在起不了床,吃饭要人喂,大小便要人照看。刘女士说,以前也请过护工来照顾,“一来感觉不方便二来照顾得也没那么好,如果请两个,一个帮助做家务一个帮助照看,费用太高了”,外婆也不愿别人来照顾,也不愿去养老院。

外婆有4个孩子,刘女士妈妈排行老三,两个大舅舅都快80岁了,两个大舅妈身体也不好,小舅妈生有乳腺癌,小舅舅要照顾她,刘女士的妈妈就担起了照顾老母亲的责任,“我这边孩子也大了,我妈妈也退休了,走得开,她就搬过去和外婆住在一起,照顾她”,三个舅舅有空就过来看看。

老人住在三里亭,房子50平米左右,一个房间,刘女士妈妈搭个床睡在老人边上,老人有时候想起来,就要靠女儿抱着她扶着她,“妈妈年纪大了,腰不好也使不上力气,也抱不动”;夜里,有时老人见女儿在睡,想自己起来,结果摔了,有时老人睡着睡着从床上滚下来,“已经摔了好几次”,老人以前因为照顾家里,一直没工作所以也没退休工资,看病用的是老伴的家属医保,老人平时也很节省。

“我妈妈自己也快70了,外婆快100岁了,我很担心两个老人”,刘女士说,她妈妈不敢去医院体检,怕检查出什么问题,“我妈妈担心自己万一生什么病,怎么办,怕我担心”,20年前,刘女士爸爸因病去世,刘女士是独生女儿,她说儿子也慢慢大起来,自己也慢慢老了,看到报道很感触,但感觉也没办法更好的解决办法,“唉”,刘女士长叹一声。

80代:爸爸瘫痪2年了,家里小,没办法只能送去养老院

Kiko是80后,姓王,今年38岁,老家在海宁。

2年前一天,她父亲突然起不来,在医院住了半个多月,医生告诉他们情况无法好转了。她父亲瘫痪在床,到现在已经有2年了。

王女士到杭州工作有12年了,孩子六岁半。生了孩子后,她父母有时从海宁老家来杭州帮助她照顾孩子,直到她父亲瘫痪。

王女士的妈妈身体也不好,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自从丈夫瘫痪在床,她因为担心,出现了忧郁、焦虑症状,被诊断为忧郁症和焦虑症。

在海宁,王女士的奶奶已经96岁了,本来她父亲一直照顾,现在请了保姆,王女士的姑姑经常过去看看。

王女士的丈夫老家在绍兴,公公做了开颅手术,也有后遗症,生活上要由婆婆照顾,他们也不能帮着照顾孙儿。

而王女士和丈夫平时工作也忙,王女士住在城东,上班在城西,“晚上不加班,回到家也要7点多了”,孩子刚上一年级,要接送,“因为妈妈身体不好,我们也尽量不让她去接送”,每天,夫妻俩都是手忙脚乱,王女士说自己没什么业余生活,丈夫负责接送孩子,她晚上下班回家,负责辅导孩子功课,“我有时候连手机也没时间看”。

王女士爸爸瘫痪后,生活不能自理,家人安排住进了民办的养老院,单人间,请了一个护工照顾,一个月5500元,“条件一般,不是最好的那种”,王女士说,她每个礼拜都要去看爸爸,“我特地找了离家近一点的,这样我们过去看也方便”。

王女士住的房子90平米,每个月要还4000多元房贷,两个房间,本来她父母住一间,他们夫妻俩和孩子住一间。她也想过,“把爸爸接回来,这样妈妈放心点,但如果爸爸回家,妈妈一个人照顾不了,要找个住家的保姆,那保姆就没地方住了”,孩子要做功课要学习,也需要空间。

王女士夫妻俩都是工薪族,她爸爸妈妈退休前都是普通职工,两人退休工资加起来七千多元,如果在杭州再买房子也不现实,“如果租房子再请个阿姨照顾,起码要一万多元”,如果让爸爸妈妈回海宁老家,王女士又不放心。

王女士也是独生女儿,妈妈看她这么忙,“担心自己万一生病了,孤苦伶仃的没人照顾”,王女士说其实她和妈妈也一样担心,“像我们80后的,大多是独生子女,以后自己孩子大了,自己也老了,孩子压力也很大”。

90代:把1岁多小儿子送到娘家,又担心对孩子成长心理有影响

Fiona是90后,32岁,姓陆,她是二胎妈妈,两个都是儿子,一个三周岁半,一个一岁两个月大。

陆女士老家在湖州,陆女士丈夫老家在台州,他的爷爷奶奶有80岁了。陆女士的公公婆婆和爸爸妈妈轮流来杭州帮助照管孩子。

今年3月,陆女士爸爸摔了一跤,脚骨折了,妈妈留在湖州照顾。公公婆婆来杭州帮助照顾孩子。4月一天,丈夫的外婆进了ICU,公公婆婆赶回台州,“我们就把小的孩子送到湖州,交给我妈妈帮助带”。

五一的时候,他们把小的孩子接回杭州,她丈夫的外婆经过抢救,病情稳定点了,公公婆婆又来杭州帮助带孩子,但这两天,医院查出老人家得了癌症,公公婆婆又要赶回台州了,陆女士打算把小儿子再次送回湖州娘家。

其实,让两方的老人来杭州住,也不习惯,毕竟熟人都在老家,“我妈妈说就像关在鸟笼里一样”。

她也有点担心孩子不跟在自己身边会对孩子成长心理有影响,以前,爸爸妈妈帮助带大儿子,一直带到2岁,才接回来,但回来后,她发现大儿子回来后和自己有隔阂,胆子也小,现在还不敢一个人睡,一定要有人陪睡,“我们两个人晚上陪大儿子睡,小儿子又这么小,我们又找了个阿姨来陪他睡”。

老人报警说自己没饭吃,民警说:说来话长

如果和老人同住,其实也有不少问题。

现在很多派出所接到的警情和老人有关,迷路了,生病了等等,他们中也并都不是独居老人。

5月2日,杭州上城小营派出所接到这么一起报警,当天上午11点左右,派出所接到一位老奶奶报警:“我自己一个人在家,没有饭吃。”

打电话的是大学路30号1号楼的徐奶奶,87岁。民警吴卫新当天轮到值班,他就让食堂师傅打了点软的饭和菜送过去,跑到4楼,徐奶奶坐在门口,老人家打扮得也很清爽,接过饭菜,客气地说谢谢。

刚开始,吴警官还以为是独居老人,后来听管这个社区的同事说,老奶奶可不是独居老人,“说来话长”。

就在吴警官去送饭前几天,张警官还去徐奶奶家出过警,那天也是徐奶奶报警,说自己被打了。

徐奶奶退休前是小学老师,有3个儿子,3年前,老伴去世。经过商量,由大儿子负责照顾老母亲,一直以来,大儿子夫妻俩和徐奶奶住在一起,大儿子的儿子也有家有孩子了。

张警官到徐奶奶家后,一了解,发现事情不像徐奶奶说的那样。

当天,孙子孙儿媳也来了,本来四代同堂吃顿饭气氛蛮好,但老人不知怎么的一生气把大儿子买来的东西都扔了,又数落大儿子,在厨房做饭的大儿媳烦了,把手里的剪刀往地下一扔,剪刀跳起来碰到了老人的小腿上,老人报警了。

虽然事出有因,但张警官还是劝大儿子他们,让他们忍让忍让。

大儿子在丁桥有套房子,他们一直没去住,和徐奶奶挤在大学路60平米左右的老房子,也是为了方便照顾老人。五一期间,他们夫妻俩搬到丁桥住了,“暂时分开几天,冷静冷静”。

每天,大儿媳烧好饭菜,给老人送过去,徐奶奶报警说自己没吃饭那天,其实她当时已经在路上了。

徐奶奶三个儿子年纪都不小了,他们照顾老人也是有点力不从心,三兄弟也想过送老人去养老院,也送老人去过,但因为老人和别的老人相处不来,老人又回来了。

徐奶奶发脾气摔东西那天,也是和去哪家养老院有关系。老人不想去民办的养老院,想去公办敬老院——杭州市第三社会福利院,但家人们一了解,“要排队,轮不到”,儿子就劝她去民办的,老人有点不高兴……

大儿子一家呢,怕被人说自己没照顾好老人,每天送饭菜的时候,都去和社区打个招呼,说自己来了。

不过,老人家有时碰到社区民警和社区工作人员,说自己没人照顾,“我们说,我们看到你儿媳来过了,她就不响了”,社区工作人员时不时上门去看看徐奶奶,也知道大儿子一直尽心在照顾老人,他们了解到,徐奶奶以前是大户人家出身,不怎么会做家务,他们也只能哄哄老人。

这段时间,社区工作人员也在帮助联系徐奶奶想去的那家敬老院,“老人年纪大了,心理会发生变化,脾气变成三岁小孩,怎么办呢?”社区工作人员社区民警也只能劝劝小辈……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随着社会老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多人懂得要及时尽孝,不要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而让更多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养老模式也需要更多的创新,老人与子、孙之间的代际问题、矛盾也需要更多人来关注。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杨丽 通讯员 陈奇  编辑:管鹏伟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