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助者也可以变成施助者 身残志坚的她说,我们都是追梦人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1-07-24 07:25   

每日商报讯 一个人如果身患残疾,他最不想面临的境地是什么?

在采荷街道红菱社区,有一支名为“夕阳残红”的志愿服务队,2013年初创时,10名队员都是行动尚可的残疾人,平均年龄达60岁。8年多来,他们用“不管有什么需要都可随时联系”的理念以残助残,结对帮扶辖区内中重度残障人群与困难家庭,感同身受中,这群曾经怕成为“负担”的中老年人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作为这支团队的创建者与带头人,现年70岁的老党员黄慧芳说,艰难的时候互相帮一把,受助者也可以变成施助者。

做过老师、当过厂长

在黑龙江下乡时落下病根

“我在黑龙江下乡期间,因为黑板报办得不错,被调去教书,1-5年级一起教,孩子们坐在一个教室,分区域教学,因为怕知识不够用,我白天上完课,晚上就养成了在小煤油灯下,看书学习的习惯。”黄慧芳年轻时是小学老师,曾作为知青在东北待了10年,因为长年累月在昏暗环境中过度用眼,她的眼睛在不自知的情况下落下了病根。重回杭州后,她在纺织厂当过财务,还出任过厂长,从市总工会退休后,她的视力大不如从前,已达三级残疾程度。

因为演讲能力出色,稿子也写得不错,从2004年起,黄慧芳受邀成为了江干区关工委(现为上城区关工委)讲师团的一员,通过300余次的活动,她向上千位家长和孩子传递了“快乐成长”的理念,也找到了晚年生活新的重心。

在不断进社区“开班授课”的期间,黄慧芳还会时不时帮红菱社区残协撰写材料,在残障人群的一次聚会中,她萌生了成立志愿队的想法。

让他成为你的“眼”

让我成为你的“耳”

“我们社区有上百位残疾人,到场的大多是轻度残疾,有的人跟我一样是视力残疾,有的人是听力残疾,我们围在一起聊天,我就想何不互相帮助下呢?让他成为你的‘眼’,让我成为你的‘耳’。”黄慧芳对记者表示,当天聚会时,有很多中重度残疾者无法到场,如果成立一个团队,以残助残,无论从心理上还是实际生活中,都是一种共渡难关的“安慰”。

2013年5月,在红菱社区的大力支持下,由10名中老年残疾人组成的“夕阳残红志愿服务队”正式成立。为了杜绝走形式,身为队长的黄慧芳从一开始就要求所有队员需留下联系方式,做好每一次帮扶的台账与记录,以朋友身份随时帮助有需要的残疾居民。

“基本上每位队员要结对帮扶1、2位残疾人,我结对的会多几个,大家都是残疾人,都切身知道‘无助’的那种感觉,所以帮扶工作比较顺利,现在很多受助者甚至遇见儿女离婚也会联系我们,哪怕随便唠一唠,心里也会舒服很多。”因为频繁登门,黄慧芳所结对的残疾老人对她的声音已再熟悉不过,现如今,哪怕隔着门,只要黄慧芳喊一句“我来了”,老人便知道老朋友又来了。

失明无法避免

因为“累”所以吃得好、睡得好

从志愿队成立之初,黄慧芳就经常提醒队员,在帮扶过程中,遇见问题能解决的要立即解决,不能解决的不要轻易“许诺”,要及时在微信群里反映情况,她会第一时间找社区、找区里帮忙。

2018年,夕阳残红志愿服务队并入江干区老干部局(现为上城区老干部局)“银耀江干”志愿服务总队,其助残的力量也进一步扩大。

“眼科医生曾告诉黄老师,她迟早会失明,没法避免,但黄老师没有心灰意冷,仍在坚持做志愿者,做自己想做的事。”社区相关负责人称,逢年过节或是一些重要时间节点,黄慧芳常常会自己去拉赞助,组织团队开展各种集体慰问活动。

在她的带领下,很多残疾人家属,身体健康的居民也加入到了这个团队中。而除了常态化的志愿服务,黄慧芳还有90多岁的父母与孙子要照顾,所以几乎每天都处于繁忙的状态。

当被问及“累不累”的时候,这位70岁的老人笑着跟记者说,因为“累”所以吃得好、睡得好,也因为一直忙着学习新知识,她的心态、记性都很好。从表面上来看,自己好像一直在帮人,但事实上,自己也在不断受益中,也能成为追梦人。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见习记者 徐文强 通讯员 朱蕾  编辑:陈东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