滞留救助站12年 离家28年 流浪人员终与家人团聚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1-07-22 07:32   

萧山日报讯 近日,在区精神卫生中心,陈记(化名)隔着玻璃望见哥哥陈杰(化名)的那一刻,内心的喜悦和悲痛如潮水般涌上来。喜悦的是,原来自己的哥哥还在人世;悲痛的是,原先意气风发的哥哥,如今已是两鬓斑白,佝偻着身子。

陈杰出生于1955年,今年67岁,温州苍南人。为了养活家里的弟弟妹妹,他年纪轻轻就跟着老乡到外省打工赚钱,1993年却因精神出现问题被送回老家。后来,陈记带着哥哥多次去医院治疗,但病情一直不见好转。有一天半夜里,迷迷糊糊的陈杰出门后就再也没回家。陈记带着家人到处寻找,始终没有找到哥哥。年迈的父母悲痛万分,在陈杰失踪数年后相继离开人世。

2009年12月30日17时许,萧山区河上镇派出所接到群众的求助电话,称有一个身份不明、衣着单薄的老人睡在长春社区门口。此人就是陈杰,当时他身无分文,言语不清,疑似有精神障碍,遂被送到萧山区救助管理站寻求救助。

12年来,救助站的工作人员一直坚持为陈杰寻亲,由于所知的信息有限,只能通过一次又一次的人脸比对。直至今年7月,在萧山刑侦大队的帮助下,救助站找到了陈杰的疑似亲属——陈记。

接到救助站的电话后,陈记第一时间赶到萧山。由于兄弟俩已经失散28年,且陈杰一直未结婚生子,萧山刑侦大队为两人做了DNA鉴定。第二天鉴定结果出来了,陈杰果然就是陈记的亲哥哥,陈记按程序办理了接领手续。尽管“失踪”多年的陈杰已记不得这些年遭受的种种,但当他再次用方言与弟弟交流时,可以看出他依然记得这份亲情。看着兄弟俩相认的感人场面,救助站的工作人员也感慨万千。当天下午,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兄弟俩踏上了回家的列车。

近年来,除了重视对求助人员的救助和安置,救助站特别关注“寻亲”工作,想方设法拓展寻亲渠道。除了传统的“寻亲”方式,包括在媒体上刊登寻亲启事、电话询问、与周边城市救助管理站之间互通信息等,还启用了互联网+、DNA比对、人脸识别等“黑科技”。DNA比对的弊端就是要受助者的家人报案且留下血样,这样才能将血样输入系统进行比对,比较被动。而人脸识别相对来说成功率比较高,但也需要工作人员不断进行综合分析和研判。

截至目前,区救助站已有9人通过人脸识别找到了家人,8人已成功回家,1人待送。同时,救助站对所有滞留人员开展照片信息采集,并输入警方的数据库,方便进行比对核实,以尽快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亲人。

来源:萧山日报  作者:记者 朱林飞 通讯员 沈明芳 戚天琪  编辑:郑海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