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高考骗局为何总有人上当?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1-07-13 10:01   

目前正值高考录取的节骨眼上,不论是分数考得不错的学霸,还是分数羞涩的学渣,却都在期望自己能进个好学校。

不法分子就是利用考生和家长“想要上学”、“想要上更好的学”的心理,设置“招生陷阱”诱骗考生和家长。教育部日前对两类常见高招骗局发出预警:一类是谎称“花钱可买大学名额”,另一类是故意混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

其实,除了上述两种“套路骗”,另一种“实力骗”家长更难抵御其诱惑,那就是所谓“内部指标”。

如果你家孩子成绩刚过一段线,突然有人跟你说,可以通过“关系”帮你搞到内部指标,能就读211、985知名高校,只需要多花费30万打通各种关系——要说一点不动心,恐怕一般人做不到。

为什么你会动心?因为你可能相信“内部指标”真的存在。但很遗憾地告诉你,你或许真拿到了署名含有那所211、985高校名称的录取通知书,但请看清楚,那可能是中外合作办学的录取通知书,而且可能是中国高校招生计划之外的,不仅学费高昂,且稍不留神就会大面积挂科,拿不到毕业证,即使万分努力拿的文凭也可能是国内不一定承认的境外高校的……

如果你知道高校招生根本不存在“内部指标”,相信你就不是一般人了。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骗子总是比一般人高明得多,否则他怎么骗人呢?

如果深入考究一番,就会发现中国几千年历史,无不是在想方设法寻求教育、考试、人才选拔的公平。但却往往事与愿违,专门为公平而设的各种政策,最终皆因人为而腐朽落败。在教育这件事情上,追求公平却一直不是件容易的事。

上古中国,能够接受教育的只能是贵族;春秋时期的孔子首倡有教无类,但陋巷颜回虽得老师器重却“箪食瓢饮”;秦汉流行的“选举”,虽与现代民主推选形式、名称和实质都很相近,但却选出不识字的“秀才”,连生五子的守墓“孝廉”;为了削弱豪族,曹魏政权推行“九品中正制”,不料却让豪族门阀日益强盛;隋唐开始科举取士,但行卷(找达官贵人推荐自己)、通榜(预录取榜单)之风盛行,没点关系还真不行;宋元明清科举逐渐完善,为求公正录取,八股文以科举“客观题”的身份粉墨登场,四百年来演化为束缚读书人思想、引导空洞文风的反面教材……

在今天,只有规规矩矩填志愿,规规矩矩参加高考录取,你才不会被人骗了还在给人家数钱。

教育部日前对两类常见高招骗局发出预警:一类是谎称“花钱可买大学名额”,另一类是故意混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童立进(本报评论员)  编辑:郑海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