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寿螺卵危害大 萧山采用人工捡螺+铲除螺卵+集中捣毁消灭它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1-05-28 09:32   

萧山日报讯 对于“福寿螺”这个名字,大家肯定不陌生。别看它名字透着吉利祥和之气,却是个能让人“头疼脑热”的东西。最近这段时间正是福寿螺的繁殖旺季,山北河、琴山下河等河道边的植物上、堤岸的石壁上不时能看到成堆的粉色螺卵。

福寿螺,属瓶螺科,又称大瓶螺、苹果螺,是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的一种大型淡水食用螺。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2003年被列入首批入侵中国的16种“危害最大的外来物种”之一。福寿螺最适宜生长水温为25℃至32℃,5月-8月是其繁殖的高峰期。天越暖,福寿螺产卵就越多,每只雌螺可年产卵万粒左右,而它产下的一粒粒卵,数十个乃至上千个整整齐齐地排成一个椭圆形,就像一朵朵粉红色的花一样。

每年,河道养护人员在发现福寿螺或其螺卵时,都会立即清理。今年年初开始,区水设施河道中心就着手对城市河道进行摸底调查,向附近居民问询收集资料,掌握重点区域福寿螺危害情况。从4月中旬开始对福寿螺开展集中清剿行动,组织专业人员对徐家河、大浦河西、商城河等城区70条河道的福寿螺卵块进行处理。一般来说,把福寿螺的卵从岸边取下扔到河道里就能阻止其孵化。因为孵化福寿螺的卵需要干燥的环境,一旦入水,非但不能孵化,还可能成为鱼、虾等水生动物的事物。此外,养护人员还会在河道岸边安装引诱装置,把福寿螺诱集起来,然后利用铲子、火钳、小网等工具,摘下沿途看到的成螺和螺卵,并统一将捕获的成螺放进袋中、桶中,对捕获的卵块进行集中捣毁。

说起人们谈“螺”色变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源于它是出了名的寄生虫病的中间宿主。据统计,一只福寿螺中含有寄生虫少的有3000条,多的达6000条。如果食用了生的或未充分加热的福寿螺,极易引起食源性广州管圆线虫病,感染之后,线虫幼虫会入侵人脑,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嗜酸细胞增多性脑膜炎,可引起头痛、发热、颈部僵硬等症状,严重者可致痴呆,甚至死亡。

那么,该如何区分我们日常食用的田螺与福寿螺呢?其实,它俩在个头、形状、颜色上都有细微的区别:从个头上看,成年福寿螺的体型普遍比田螺大很多,看起来饱满圆润,颇有“福相”;从颜色来说,福寿螺的外壳颜色比田螺浅,呈黄褐色,田螺则为青褐色;形状上两者最大的区别在尾部和盖头处,田螺的尾部呈椎体形,盖头是片圆形,而福寿螺尾部很短,盖头偏扁,整体呈圆盘形。如果是不带壳的螺肉,则可以着重看颜色,与外壳颜色的情况类似,田螺肉整体泛白色,也有带青色与青灰色的,而福寿螺则是泛黄褐色。

来源:萧山日报  作者:首席记者 项亚琼 通讯员 杨佳思  编辑:郑海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