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在青山绿水间,更沉醉于这片绿色 不一样的热爱让他们披上了一样的“绿马甲”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1-05-21 06:11   

杭州日报讯 坚持向公众提供公益自然教育,在杭州各个角落传播绿色公益理念,过去的3年中,“绿马甲文明公益行动”走进景区、走进学校、走进社区,唤起越来越多的人成为自然的热爱者、守护者。

公益事业需要为之不懈付出的奉献者。于是,一群来自各行各业、从心底热爱自然、愿意将这份热爱和理解传递给更多人的志愿者出现在市民和游客身边。从串连成线的自然公益导览线路,到形成体系的自然公益课程,这支志愿者队伍在不断探索中发展壮大。如今,不少人已经习惯于用那件标志性的志愿者工作服称呼他们——“绿马甲”。

志愿者名片 谢云燕(自然名:沙漠鱼)

孩子需要强健的,不只是体魄还有心灵。

沙漠鱼曾经是一名户外杂志记者,热爱户外运动。后来,她接触到了自然教育,突然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我们除了要强健体魄,也要成为一个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人。”沙漠鱼说,一个人从孩童时期培养了热爱自然的品格力,可以把这种热情一直保持到成人。

成为绿马甲志愿者后,沙漠鱼对自然教育的看法经历了很大的转变。“我以前觉得要认识自然,首先得记住植物的界门纲目科属种,但是实在有些繁复。”

她说,接触下来,发现“绿马甲”的自然教育方式不一样——引导体验式的课程简单有趣,通过游戏的方式把自然知识轻松地传递给了听课者。

于是,沙漠鱼在上海召集了一些小伙伴,把学到的“绿马甲”课程传授给他们,把“绿马甲”的种子散播到更多地方。她也在老家山东,带领一群孩子玩自然游戏。

如今的她成了一名自由职业者。“以前做户外教育,现在我转向通识教育,把学到的自然知识融入到了自己的课程中。”一直在寻找事业方向的沙漠鱼说,“我总是在不停地寻找具有教育意义的方向,自然教育让我的事业更加充实。”

志愿者名片 龚黎霞(自然名:栀子)

带着更多人在西湖边聆听自然故事。

2018年,绿马甲文明公益行动刚启动,栀子就报名参加了培训,从此成了桃源里自然中心的忠实粉丝。

“其实,一开始带队我有些紧张。”栀子说,培训结束后,她们分组开展了一些自然课程,迈出了活动带领的第一步。如果说加入“绿马甲”是机缘巧合,那么持续参加“绿马甲”活动,就是随心而动了。

后来,她和另一位“绿马甲”志愿者在孤山的西泠印社做自然导赏。再往后,栀子参加了桃源里自然中心的自然游戏课程的培训,她觉得“声音的形状”“奔跑的蚂蚁”这些课程都特别适合孩子。“邱老师的课程设计非常巧妙,不是直接灌输知识,而是自然流畅地带领大家观察、探索、思考,逐渐接近真相。”栀子说,参与者会很投入,互相分享感受,同时也会有成就感。

现在,栀子每个月都在桃源里自然中心上课,也会在社区里带着孩子体验自然游戏。她发现,孩子们赏春花时,会不自觉地踮着脚尖,小心翼翼地护着花花草草;他们会用小木棍把道路上的蚯蚓挑回到草丛里,也会在动物园里怯怯地劝阻游客的一些投喂行为。

每当看到这些,栀子倍感欣慰。她一直觉得,童年时在心里埋下的种子,长大后会慢慢生根发芽。“自然和孩子是天然连结的,应该多让孩子们走进自然。” 栀子说,“我相信长大后,他们回味起自己的童年来,也会和我一样,发出会心的笑声。”

你越观察越体验自然,就会对它越敬畏。栀子的包里,常年备着一个购物袋。“这样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包装,买菜的时候老板都会给我赞许。” 栀子觉得这一切都很值得,“说明这个事情是有共识的,‘环保’不只是口号,我希望更多的人行动起来。”

志愿者名片 徐小妮(自然名:结香 )

用画笔观察和记录身边万物。

2016年,结香从北京搬到杭州,住进了良渚文化村。为了适应陌生环境,她开始用自己擅长的手绘方式,记录下看到的一切。

写生半年左右,有朋友邀请结香做一次自然笔记的分享。在这次分享会上,她结识了许多同样热爱自然的邻居。与此同时,以良渚文化村为基地的“绿马甲”自然笔记培训营开展了起来,以年为周期,培养了一批自然笔记爱好者,结香是首批学员之一。

“以前,我是从艺术角度观察自然,后来我补习了各种科学知识。”成为“绿马甲”志愿者后,结香带领邻居定期观察自然,同时记录下自然笔记。

一般的绘画课程是在教室里临摹照片,而自然笔记需要到户外去,面对实物打开五感,用画笔代替语言,与鲜活的生命对话。画技不是关键,重要的是安安静静地体验“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万物中熨帖心灵。“我也会告诉大家,不一定要去山里才算是接触自然。”结香说,在小区就可以进行观察,这样更方便长期记录。

在良渚文化村记录4年多之后,结香还是每天都有新发现。即使同一个物种,每年的持续观察结果都不一样——比如结香这种植物,第一年了解它的名字;第二年,知道它枝条柔软可打结,或许这也是名字的由来;第三年,观察到它开花长叶的全过程;第四年,又发现它的花瓣能够为早春的昆虫甚至鸟类提供蜜源。

自然禁得住最细致的打量,这也是自然笔记百记不厌的有趣之处。结香说,千万不要忽视身边的环境,只要细心观察,就能发现自然一直悄然在变化。

志愿者名片 叶燕(自然名:燕子)

自然里,孩子的笑容特别灿烂。

“我从小在余杭农村长大,虽然生活条件没有城市好,却留下了许多田间美好的回忆。”燕子觉得,“绿马甲”倡导的理念、组织的活动,能让城市里长大的孩子也获得一些特别的童年记忆。

担任“绿马甲”志愿者的过程中,让燕子印象最深刻的,是孩子们灿烂的笑容。有一次,燕子和孩子们来到善贤社区,开展“颜色的密码”自然课。这里生长着大片向日葵,一棵棵挺拔地站立着,抬起“笑脸”迎着太阳。孩子们在向日葵丛中奔跑,认真观察向日葵的朝向。有的孩子还细心地发现,有一棵向日葵“特立独行”,并没有朝向太阳。燕子在一旁看着,心里最柔软的地方被触碰了。

“大自然教给我们,以一种更宽广的胸襟去接纳、发现美好,那是我们平常容易忽略的东西。” 燕子说,那棵“孤独”的向日葵,也可以成为孩子们深入研究的对象。

“大自然会带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这也是所有生命在传递的一种意义。”燕子说,我们在爱护自然的同时,也用自己的爱教育孩子,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和爱心,这大概就是自然教育的意义。

志愿者名片 周飞梅(自然名:梅梅)

在大自然中,自由快乐地学习。

2018年,梅梅在桃源里自然中心的公众号上第一次发现了“绿马甲”活动,立即兴致勃勃地报了名,至今已经3年多了。她也逐渐成了一名穿着绿马甲、常为市民讲述自然故事的植物达人。

梅梅的志愿讲解服务主要在西溪湿地开展,也许是受到专业工作的启发,梅梅喜欢把植物讲解与小实验结合在一起,让参与者能更快融入其中,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程。

讲到一日三变的木芙蓉,是由于光照强度不同,引起花瓣内花青素浓度的变化,从而产生相应的变化,梅梅会准备一个有关花青素的变色实验,小朋友们也很感兴趣。有时候,她也会把诗歌融入课程中,来个简单的“飞花令”——比如看到柳树,小朋友会异口同声地说出“万条垂下绿丝绦;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等名句;看到桂花,“山寺月中寻桂子;桂树何团团”就会浮现在眼前。“小朋友你一句我一句,参与度很高。”梅梅说,他们的热情越高,她越觉得做这件事情很有意义。

在成为“绿马甲”志愿者之前,梅梅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做过一些志愿服务工作。“相比之下,我觉得绿马甲志愿者的工作更具有挑战性。” 她说,“我需要了解植物的专业知识,在为公众讲解前,还需要预先踩点,准备完整的讲解方案等。”

挑战之后带来的成就感,让梅梅对“绿马甲”的热情更强烈了。她说,“成为‘绿马甲’,既能学到丰富的植物知识,认识更多的植物亲属,同时又能向更多的人科普自然知识,一举几得,何乐而不为呢!”

“绿马甲”志愿者简介

“绿马甲”志愿者,是一支充满活力的志愿者服务队伍。在周末,他们走进景区、社区,给家长和孩子带来全新的志愿服务体验,用有趣的自然课、自然游戏,引导更多人爱上植物和植物的故事。

截至目前,“绿马甲”已拥有近千名志愿者,提供志愿服务1701场,累计服务时长15136小时,服务以杭州为主的城市青少年及家庭成员209989人次。

志愿者就像点点“绿光”,在各个角落传播着绿色公益的理念。未来,“绿马甲文明公益行动”计划用4年时间,培训3000名自然爱好者作为志愿者,帮助50万城市里的青少年走进和了解自然。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边晓丹 陈栋  编辑:陈东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