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平涛:扎根拆违岗位十年 练就一副“铁齿铜牙” 守住一份“铁面无私”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1-05-11 07:16   

前言

拆出新空间,建设大都市。

在杭州不断迈向国际名城的进程中,“三改一拆”是破解城市空间瓶颈、推动城市有机更新的发展“必答题”。面对一块块难啃的“硬骨头”,全市城建党员们冲在最前面,守在第一线,干在最实处,拆出了宜居好环境,改出了城乡新面貌,提升了民生幸福感。

百年峥嵘筑名城,奋勇建功新时代。

今天起,本报“永远跟党走”栏目将专题关注全市拆违工作,记录这支默默保障城市建设发展的党员先锋队。

杭州日报讯 刚入夏,这座城市便迫不及待地切换入闷热模式。上周日,当“高温”话题在朋友圈里刷屏,大伙都在抱怨“热得太早”时,埋首在办公室赶制拆违实施方案的笕桥街道拆违办负责人沈平涛,却只希望,“最后的‘大攻坚’早点到来。”

“再过一段时间,环机场区域拆违整治的最后一个社区就要进场施工了。”在拆违岗位上坚守了10年,他早已习惯双休日也是工作日,抬眼看了看桌头那份即将插满“小红旗”的进度表,语气中有一种冲刺一搏的跃跃欲试。

这是一块拆违建筑面积体量超过20万平方米的“硬骨头”,“进场”就意味着,笕桥街道存量违建“清零”即将进入“倒计时”。

一直以来,笕桥环机场区域都是杭州主城区城市化进程中的一块“洼地”。用沈平涛的话来说,就是“核心区里的城中村”。作为土生土长的笕桥居民,他深深地知道,这里要想破解发展困局,“拆”是第一步。但“拆”,就会触及利益,难免遭遇当事人的抵触、抵抗。这也是最难迈过的一步。

“党员,就是要啃最硬的骨头,挑最重的担子。”

自2019年10月启动环机场区域拆违整治以来,沈平涛始终冲在最前线,几乎每天都在走家串户、巡查现场,为群众解读政策、疏导情绪,每户人家至少要上门3到5次。

长期奔走在一线,沈平涛练就了一副“铁齿铜牙”。 他笑言,这是拆违工作者两个“特别”之处:一个是皮肤特别黑,一个是特别会“看人下菜碟”:上门时遇上一家人意见不统一的,他就分头做工作;有的犹豫不定,他就找社区、街道和相关者轮番解释;碰上强硬的,他便掰开了揉碎了,从各个角度讲解,以柔克刚,刚柔并济……

“一天走访下来,误了饭点是经常的事儿。”在同事俞卫华眼中,沈平涛不仅是队里的“冲锋王”,更是大伙的“主心骨”,“有次我们在开展耕地拆违治理行动过程中,现场多人阻挠,场面一度混乱。面对突发事件,他毫不慌乱,以多年的拆违工作经验,冷静判断现场,指导我们通过讲政策、摆事实等手段解决了突发难题。”

通过走访,他和街道社区的工作人员一同深入了解群众的诉求和想法,按照每户每家的实际情况,理出一户一方案;居民在拆违整治有烦心事,他就想方设法尽解决,不仅拆出了笕桥速度,也拆出了笕桥温度。

环机场区域拆违整治启动不到两年时间,他已帮助群众解决问题20余个,化解矛盾10余起,带领街道拆违办基本完成了第一阶段、第二阶段4个社区的拆违工作,拆除违建建筑面积达28.5万平方米。

不过,在居民和同事眼里,一向有商有量的沈平涛,也有“讲不通”的时候。

“家人亲朋都在本地,难免有各种人情托过来,想让我松松手的。”这种时候他只有一种解决方式:一口回绝,没有余地。对他来说,这是党员不可逾越的红线。“都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只有我们一个标准执行到底,推动拆违工作才能更有底气,也才能让群众服气。”

渐渐地,环机场区域一片片简易搭建的违建房消失了,一条条宽敞的马路、一个个口袋公园起来了,曾经脏乱差如今大变样。“环境好了,我们对今后的美好生活也更有盼头。”自家房子被列入社区拆违整治样板区块的居民冯大伯,亲历拆违给自家生活带来的变化,还特意在阳台上挂出红色横幅表示感谢和支持,“现在,大家对门前屋后更爱护了,茶余饭后都在谈论种什么花草更美观呢!”

从质疑到支持,将骂声变成掌声。这是全市持续推进“三改一拆”、常态化整治城乡环境、推动城乡有机更新的缩影。背后凝结着的,是全市无数像沈平涛这样从事拆违工作的党员干部的日与夜,汗与泪。

“我们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促进了全域违建减量,遏制了新增违建反弹,为加快构建特大城市新型空间格局提供了重要保障。”市建委、市“三改一拆”办负责人表示,在全力拆除存量违建、管控新增违建的同时,还全面推动拆后土地利用和拆违整治,有效改善了城乡面貌,提升了城市品质,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改善了民生。

眼下的杭州,一天热过一天。

与以往一样,沈平涛和笕桥街道拆违办的十五人,又要“扎”到工地上了。与以往不一样的是,“再辛苦个一年半载,我们就可以看到最终胜利的曙光了!”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王莉莉 通讯员 杭建宣  编辑:陈东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