甩不掉的“稀缺感” 传说中的“都市病”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1-04-22 07:32   

萧山日报报道 假如女人的衣橱里永远少一件衣服,那么“打工人”的心房里总缺少的是什么?

如果你也重复着这样的“每天”

每天早上经过公司附近的咖啡店时,他都会花30块买一杯拿铁。双休日,如果不用去公司,他会用家里那台上万块的意式咖啡机,从每磅(约等于453.4千克)560块的瑰夏咖啡豆中,取一勺(约18克),萃取出一杯SOE(Single Origin Espresso单一产区)Espresso(浓缩咖啡),然后取200毫升的进口纯牛奶打发成细腻奶泡,倒在刚刚的Espresso上,拉出喜欢的图案。他把这杯拿铁放在电脑旁,开始一天的码字。

每星期,她家客厅茶几上的鲜花总是变个样,这周月季,下周芍药,再下周茉莉,夏天向日葵,秋日小雏菊。但不管变成何种模样,一定新鲜,一定娇艳。一捧花5—20支不等,50块起不设上限。每天她都给花换水,修剪枝丫。她的办公桌上也始终有鲜花点缀。365天,不是公司就是家,她所在之处,别的可以没有,只要有花就对了。

有多少都市“打工人”有这样的“每天”。尽管不是手捧精品咖啡,不是鲜花,而是一片面膜,一瓶冻干粉,一杯抗糖剂、酵素……这些“消耗品”剪碎在每天看起来并不昂贵,但日积月累,一个月、一年的总开销却不可小觑。而“打工人”们在没有太多积蓄,甚至背负着还款重荷、家庭重担的情况下,依然坚持支出这些“小流成江海”的物品。

如果你问这些辛勤工作的“小蜜蜂”们:没有这些,一个月能节约多少开支?而你的生活会有很大影响吗?他们会在3秒内回答:是的。不会。事实上,不知多少个夜晚,在我们扪心自问的时候,也同样得到对自己的劝诫:明天起,戒掉咖啡,每个月的还款压力会减小一半。

可第二天呢,照样还是在路过的咖啡店前驻足,掏出手机,刷掉30块钱。

原来,我们都“病”得不浅

为什么会这样?据说,我们都被基因深处的一种“病毒”捕获。它叫“稀缺黑洞”。

如果金钱并不是你忧虑的事,那时间呢?白天的工作繁忙、无序,周围充斥着上司、同事的声响、目光,不时被领导叫入办公室座谈,被临时的任务“插足”,被各种deadline(截止时间)催促……“营业时间”满满当当地填写着一天8小时,甚至更多。等到尘埃落定,已是深夜。此时再累的你,都要掏出手机,刷一刷无聊的短视频,追一追无趣的电视剧,看一眼与我无关的新闻。说不上喜欢,就是单纯地想消耗这部分“好不容易属于自己的时间”,直至凌晨,睡意一轮又一轮地席卷而来,就是舍不得闭上眼。

在很长一段紧张的工作后,有幸迎来一段空闲的日子,此时如果要写一篇1000字的文案,一周后交稿,每天便“磨洋工”,修修改改,总认为不够好,还不到交的时候,一直拖到最后一天才罢手。可想想当初,下班前交出千字的急活,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上万年的基因植入

我们的祖先早先吃不饱肚子,在荒野中饥肠辘辘数日后终于找到吃的,一顿狼吞虎咽。这样“饥肠辘辘→狼吞虎咽”的次数多了,身体便发出一个信号:以防下次挨饿,必须提前储存脂肪以备不时之需。于是,以后即使食物充裕,身体也总是把食物的一部分转化为脂肪储存在体内。这就是健身达人说“节食减肥、越减越肥”的理由。

这也是最早的“稀缺黑洞”。在几万年的进化当中,“稀缺”已进入我们的DNA中。曾有研究人员专门为此做个一个观察:在印度一个贫穷的菜市场上,小贩每天早晨借1000卢比进货,每晚获利100卢比。但其中50卢比得作为利息还给债主,最后的收益只有50卢比。假设一个小贩每天少买一杯饮料或少吃一个菜,每天可以省5卢比,第二天他就可以拿这5卢比去进货,而少借5卢比。这样最多用200天,他就不需要再借钱了,摆脱借贷困境,每天收益翻倍。

少喝一杯饮料或少吃一个菜并不难,但事实上这么做的小贩非常少。是懒吗?不是。他们每天早起,做很多体力活,非常辛苦。他们不改变,是因为他们所有视线都聚焦在每天还债生存的这件事上,焦虑到逆来顺受。

对金钱、时间、感情的“稀缺感”触发“稀缺黑洞”的启动

演化到今日,就成了“打工人”的通病——对金钱、时间、感情的或缺,让我们不顾一切地非理性地“反其道而行”。

有多少人立下多少次“flag”说:“再也不花冤枉钱了。”“再也不拖延了。”“再也不熬夜了!”可囊中越羞涩,就越难以控制报复性消费;事儿越多,就越加拖沓;白天越忙,晚上就越变本加厉地熬夜。

这种稀缺感还延伸到了情感。爱情越来越发成为现代人的奢侈品。我们没空交友,无心恋爱,无法成就一段亲密关系,无力在一段关系里付出真情。于是,有大龄剩女在相亲后的第30天便和相亲对象闪婚,都还来不及全面考察对方是否适合自己,便焦虑地将自己的终身大事托付。

“稀缺黑洞”让我们看不见更远的风景,一直“无法准备好”,只求今天过得令自己满意。

都市“打工人”的毛病真不少

我们中了“稀缺”的毒?看似,我们的“都市病”又增加了。但其实,和那些烂大街的“鸡汤”推文中描述的一样:我们很焦虑,现代生活的节奏变得很快;我们身上的担子很重,我们总有填不满的欲望。我们要更大的房子,换更好的车,要匹配更好的收入,去别人没去过的地方,拥有更满意的情感……总之,我们不能亏待自己,我们整天在和同类Battle(比拼)。

在这过程里,我们觉得缺少什么,就像“女人的衣橱里永远少一件衣服”一样,是真的少了吗?确定不是内卷,确定自己不是陀螺吗?

前几日,在《2021创造营》中,我们认识了一个叫利路修的俄罗斯男孩。他不想成团的佛系状态,或许能点醒舞台下本想看人Battle的我们:我不想成团,但不代表我没追求;我们各自都有追求,但不一定是同一个追求。

人人都想成团、成才、成就、成功的年代,我们需要一个只想做自己喜欢的事以获富余满足的人。

来源:萧山日报  作者:记者 王哲君  编辑:郑海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