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建德这家豆腐包店队伍排得比杭州还长?建德计划成立“豆腐包办”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1-01-15 09:14   

都市快报讯 去年11月,杭州体育场路中山北路口,开了一家“建德大包”。热气腾腾的豆腐包成了抢手货,门口排起长长的队伍。老板是一对双胞胎,翁大红和翁小红,兄弟俩老家建德,翁大红曾在舟山学做卤味,也去过上海干过快递,最后回到老家,花3万块钱在建德找师傅学做包子。兄弟俩相信,在建德,豆腐包是受人欢迎的特色美食,来到杭州应该也会受人喜欢,他们的豆腐包店在杭州凤起路和中山北路开张后,果然生意红火……(详见快报2020年11月16日A01版《双胞胎兄弟的建德大包,为什么从早到晚都有人在排队?》A02版《大杭州好吃的包子正在“农村包围城市”?》)

快报报道后,不少网友留言,在建德,豆腐包是他们从小吃到大的家乡味道。

近些年,建德积极融杭。2018年年底,杭黄高铁运营后,更缩短了杭州与建德的距离,杭州东站到建德大约41分钟,开车也不过两个小时。

建德当地豆腐包是什么样?有多久历史?什么来历?我们打算去建德一探究竟。

当地人先给我们推荐了一家豆腐包“网红店”,说比杭州排的队伍还要长。

这家店叫“碗比锅大”,只卖豆腐包和肉包。据说去年国庆,店门前的队伍排了上百米,很多外来游客来到建德,都要来这里打卡,尝尝豆腐包,

店开在明珠路,繁华热闹,地段大约相当于杭州武林路,四五百米十多家小吃店,最有名的就是“碗比锅大”。

店有80多方,十来张木桌,案台上上百个蒸笼堆着,每天早上8个师傅包包子。

老板小徐,35岁,建德航头人,早些年独闯杭州,在大关附近饭店当厨师,7年前回到老家,做起包子。

“一回到建德,我就想到做包子,生意肯定不会差,每个建德人吃早饭,豆腐包肯定要的!”

小徐说他做包子,没拜过师父,就是凭印象中“小时候的味道”,又跑去吃遍了建德各家的豆腐包,自己慢慢琢磨出来的手艺。

7年前,小徐骑着电瓶车,满大街找豆腐包的原料,豆腐厂选了十多家,定了现在这家。面粉试过20多个牌子才最后定下。其他配料,比如干辣椒和葱花,小徐说没有特别“偏方”。

每天小徐店里要进200斤豆腐,70斤土猪肉,150斤面粉。

“我们的包子,价格都一样,1块5一个,豆腐包大些,70克,肉包小些,50克。”碰到旅游旺季,一天能卖8000个包子。

“每年七八月是建德的旅游旺季,加上学生放假了,生意会好很多。”小徐说。

前年央视来建德“寻味”,豆腐包火了,在小吃界站稳了脚跟,小徐的豆腐包,生意也越来越好。

听说翁大红翁小红兄弟让建德豆腐包在杭州也火了,小徐对自己的豆腐包也更有信心。他心里已经盘算好了,春节过后,就在杭州开分店。店面都找好了,在未来科技城附近。

“建德在融杭,我们个人不管在杭州工作也好,创业也好,本身也是在融杭嘛。”

30年前电力技校老王包子铺

谁最早在建德卖豆腐包?

问了不少建德当地人,但很难找到完全统一的说法。一位网友提供了一条查询历史的线索。

其实建德豆腐包的辉煌和一所学校有关,那就是当年浙江电力的黄埔军校——浙西电力技术学校。当年的包子店就开在技校门口,技校里有全省十一地市及安徽部分地区的学生,这些学生每天早晨和周边居民一起“围堵”这家的包子,就算他们毕业之后,因为技校依然担负着全省电力职工的再培训,回到这里,依然会去吃吃这熟悉的味道,也让它成为了很多浙江电力人一道挥之不去的舌尖味道,是他们人生中的一个烙印……

当年新安江水电站建成后,大部分职工就住在附近宿舍,也就是现在的罗桐社区,这一块如今是建德的核心商圈。

56岁的江建华就是当年较早住进社区的那批人,“当年豆腐包还蛮贵的,很多人都在这里开小吃店,最早的是老王包子铺。”

江建华说,老王包子铺开在浙西电力技校门口,当年是用四五块门板搭成的。只卖豆腐包、肉包和稀饭。江建华说他那时候隔一天就要去吃。“那时候吃早点,还是蛮‘奢侈’的事,大部分人家都在家随便吃点。”

江建华印象中,老王家的豆腐包,吃到嘴里,不是吞下去,是滑进去的,汤汁多而鲜,“豆腐是碎的,用的是老面来发酵,馅料里没有榨菜,酱油、盐、味精,和着热油滚烫过的豆腐、葱花,味道刚刚好。”

罗桐社区另一位居民记得,老王的包子铺,大概在上世纪80年代末开的张,豆腐包只卖一毛钱左右,或用一两粮票换,肉包小一点,只要半两粮票。

“后来老王老伴身体不好,不做包子了。”

如今浙西电力技校门口已新建了小区,沿街店铺多半是房屋中介、香烟店等,只有上年纪的老人还记得当年排队买包子的情景。

虽然现在建德很多小吃店都卖豆腐包,但提起老王包子铺,许多人都知道。“后来就再也没有吃到那种味道了。”不少居民说。

90后的小蒋最爱吃的是新林小吃店的豆腐包,这家店的老板,就是当年老王的女徒弟“娟娟”。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见习记者 董吕平 周辰璐 通讯员 苏菲 方祺  编辑:郑海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