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专家/陈斌华 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老年精神科病区大主任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老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委员
每日商报讯 改革开放之后,中西文化交流增多,出国潮愈来愈热。不少有条件的家庭纷纷送子女出国读书,开阔眼界。然而,很多年轻人出国后,因为各种原因留在了海外,父母则成为留守国内的空巢老人。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即便文化素质较高的老人依旧无法适应国外的生活环境,导致两代人之间就此隔离,几年见面次数都屈指可数,成为最亲密又最难以亲近的亲人。
后悔培养优秀子女 意气风发老干部晚景凄凉
提到老吴,每一个看到他离世场景的朋友都无比唏嘘,摇头叹气。
退休前,老吴是一名机关干部,为人豁达,能力出众。育有一儿一女,培养得非常优秀,国内985名校毕业后,一个留学美国,一个留学加拿大,学成后都留在了国外。
还没有到老年时,旁人提到他的这双儿女,老吴脸上有掩不住的自豪,总觉得虽然苦点,一切还都值得。
老吴腿上有毛病,爱人心肺功能不好。退休后,老两口相互依靠着,偶尔也能出国去看看子女。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吴腿病越来越严重,爱人的病情也日益恶化,两人都不再出行。
留在国外的儿女每年一次回来探望,团聚几天匆匆离开。五年前,爱人因病过世,剩下他一人孤苦伶仃的,腿脚越来越不好,就想找个伴儿照顾他。
经人介绍,老吴认识了年纪比她小十岁的女子,还领了结婚证。然而婚后才一年,两人就闹起了离婚,女方要求分割财产。老吴自然不同意,但再婚老伴儿的子女三番五次上门来闹,老吴的子女远在国外帮不上忙,为了息事宁人,无奈之下老吴签了协议离婚书,给了女方50万元了结婚姻。
这一下子掏空了老吴的养老钱。受到这次打击,老吴的身体每况愈下,没人照顾只能住进养老院。子女给他请了保姆,一年回来探望一次。
三年来,老吴换了无数个保姆,男女都有,价格有高有低,没有一个做得长久。“脾气暴躁,对人打打骂骂,没人愿意受这个气。”老吴朋友回忆他最后的三年,“最后一段时间已经失智,总是大喊大闹,感觉心中有无数的愤懑。”
老吴弥留之际,一儿一女回国来到病床前,痛哭不已,满脸悲痛。他的朋友还记得他最后的光景,曾经意气风发的老吴木讷的躺在床上,事不关己的保姆坐在病床里做着自己的事情。
“老吴曾对我们说过,最后悔的就是培养他们这么优秀,有儿有女,却活成了孤寡老人。”老吴朋友说,但依旧于事无补。
夫妻重病靠社工帮忙 条件优越父母也无法移民
在杭州,像老吴这样的情况其实不在少数。陈斌华主任曾接诊一位阿尔茨海默症病人,病情不好,需要住院,陪她来的是社区的社工。后来得知,患者的老公患了胃癌,刚刚手术完还在医院躺着。据说,从老公住院开始,“老年痴呆”患者的病情突然严重。
这对老夫妻都是大学教授,是正经的高知份子,但他们并非“空巢老人”,有一个独生子,在美国定居,一年回国一次,待三天。而这次两老患病时间,不在他的假期内,因为工作和家庭因素,无法回国探望。这对夫妻平时的生活全靠单位、社区照顾。
胃癌恢复期的老人躺在病床上,望着隔壁病人女儿每天送来的热气腾腾的片儿川、老鸭煲、荠菜馄饨……无比羡慕,老泪纵横。“都说养儿防老,我是给谁养的儿呢?”
这句话,在许先生听来也很扎心,他就是那个“养儿防老”的“儿子”。许先生是一名非常成功的商人,父母都80多岁了,在国内生活,平时由两个妹妹照顾,而他已定居美国新泽西。
作为长子,经济条件又很好,他曾试图接父母来美国养老,但两个老人非常不适应,三个月身体就各种不好,还差点丢了性命。无奈之下,只能回国。孝顺的许先生经常回国探望,但一年也不超过三次。
许先生感慨,“像我这个经济条件的移民不到5%,尚难做到两全,何况普通的留学生?”
春节临近,老年门诊就诊率增加
孤独,是老年群体最难避免的一环
春节临近,子女在国内的“空巢一族”尚且有个团聚的盼头,然而那些子女定居国外的老人,却难免寂寥。有人在朋友圈感慨:留学生父母是世上最苦的人;没想到刚刚步入法定意义的老年,就已经成“空巢一族”。
孤独的氛围,在团圆节日来临时会更显浓重。这段时间,陈斌华主任门诊前来就诊的老人多了起来,其中就有很多子女留学海外不归的人群。面对此情此景,他也颇为感慨。
陈斌华主任认为,多数移民海外的人都非常优秀,思想和行为的独立性也很高。受西方文化影响,价值观会改变,其亲情观相对淡漠,内心对于“一家团聚”的意义认同感不再深厚。而且,国外返回家的成本比较高,经济和时间都需要衡量。但老年人本身容易有孤独感,加之传统观念及周围人的对比之下,他们比较难以接受节日的孤寂。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一部分人留学后选择留在国外,随迁是很多父母的选择。然而对于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人来说,国外的生活他们难以适应。
语言和生活习惯。对于移民来说,最大的问题在于沟通,很多迁徙国外的父母大都是在家里发呆。完全不同的生活习惯和语言环境,是父母拒绝跟子女到国外一起生活的重要限制因素。
孤独,是最为重要而难以避免的一环。受特定社会环境的影响,上一代的父母难以舍弃自己熟悉的生活圈和朋友圈,跟子女迁徙至国外,势必要换一个全新的生活环境和全新的交际圈,对大多数人来说,这种难以预测的生活轨迹,完全脱离自己的掌控范围,内心是恐惧而抗拒的。
再者,费用和政策也是不可避免的限制因素。比如,为父母申请12个月的居住权,可能要花费几十万,这对于很多家庭来说是个很大的负担。如果为父母移民,这对移民子女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些都成为父母迁徙国外的限制门槛。
养育下一代并非为了防老
父母与子女都应明白责任的意义
虽然导致移民子女的父母老无所依原因复杂,但陈斌华主任建议,或许双方可以在做决定之前,多一些思考。
父母在生育和教育子女上,应该明白:我们为什么要生孩子。许多中国父母有一个传统观念,养儿防老。养育孩子是为了让自己老了有人照顾和赡养,原本纯粹的亲情关系掺杂进了现实和利益因素,父母就像是投资人一样投资自己的孩子,指望他能够既有出息又听话,给自己的晚年提供有效的保障。但其实养儿育女是我们自身生命的延续,是对生命的敬畏,是为了完成我们对自身没有达到的远方一个新的期待。在他们出国之时,就应该想到或许有一天他们无法承欢膝下。
然而,子女在承担社会责任和小家庭责任时,应该感谢和认同父母的付出,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父母晚年生活的境遇,适当做出付出。事实上,孝顺长辈的同时,其实也是成全自我,也是一份家庭责任。即便做不到对他们时刻陪伴,也不要吝啬沟通与表达,借用各种方法,给予他们更多的幸福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