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贩子并非不可治
号贩子屡禁不绝的根源在医院内部,这是毋庸置疑的。
特约评论员 吴伟强
在医院互联网信息系统不断完善的前提下,挂专家门诊号的流程如下:专家确定每天诊疗人数,进入信息系统,病人通过互联网或挂号处挂号,挂到专家号后就诊。需要指出的是,目前通过互联网挂号的一律采取实名制,也就是说,获得专家号的病人和就诊的病人必须一致。如果这一过程得到严格控制,理论上不可能产生号贩子,但偏偏号贩子屡禁不绝,且可坐地起价,根源何在?
一般来说,挂号电子信息系统本身不应该存在受网络攻击的漏洞,即便有,也不是靠号贩子可以完成外部攻击,以达到修改程序的目的。这样,号贩子只能用三种手段:第一,用非病人的身份证通过互联网挂号,高价转让号子后,替换成病人身份证;第二,无需任何身份证明取得号子,高价转让号子后,到挂号处补充病人身份;第三,专家并不是严格限制每天诊疗人数,这样,号贩子挂普通号,带病人到专家门诊就诊。第一种情况的漏洞会出现在挂号处和信息中心,第二种情况的漏洞出在挂号处,第三种情况的漏洞出在挂号处和专家。由此可见,号贩子绝非游离在挂号电子信息系统之外的漏夜排队的散兵游勇,而是与医院内部人员有隔不断联系的“专业”性产业链上的一份子。也就是说,号贩子屡禁不绝的根源在医院内部,这是毋庸置疑的。信息技术人员、挂号处人员、专家可以超越已经联网的严密的信息系统,说明任何工具都是被人控制的,如果人不干净,工具反而会成为更不干净的附庸。这也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一种现象:程序公正掩盖社会非正义。
我已经不想过多评述医疗资源缺乏和不均衡这一常识性的弊端,问题在于,在资源稀缺的背景下,我们的医疗管理体制,以及其中的少数人,居然如此挖空心思利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垄断行业获取高额利润的最佳方法是人为造成稀缺状态,更让我们不解的是,在治病救人的行业内居然也可以形成一个获得高额不当得利的黑色产业链。难道不是吗?顶级专家是如此稀缺,但其中的某些专家,在自己的单位只上半天的班,剩余时间如此积极投身于民营医院收取高额诊疗费和其他收益,这是业内公开的秘密,如此管理模式下,公立医院的专家号能不紧张吗?
当然,任何的管理系统中,都有可能存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对其控制的良好方法并不仅仅在于严格的程序和良好的系统,更不在于现代化的控制技术,而在于“信息透明”和“信息对称”。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给拥有众多专家的公立医院开一个“诊疗”良方:我们知道,1+1=2,在这个等式中,任何的浑水摸鱼或肆意妄为都可以最大限度的被排除,但如果把简单的1+1=2拆解成为1+1= 10*10-25*3+{(68-24)/4}-34……那就留下了无限的暗箱操作乃至黑箱操作的可能性。进一步的问题是,回到1+1=2以及所有的挂号信息全部公开透明后,依然有人敢于超越严格程序之外,便是法律需要解决的问题了。
需要说明的是,在强调程序与法律的重要性之外,需要提醒医院这个治病救人的专业机构,是不是先治一下自己的心,心乃万物之本,心之本在于良知,如无良知即无心,无心之人何以治他人身体?
(作者系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网友观点
该反思的是监管
@苑广阔: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对于医院号贩子问题的治理与打击,确实存在很大难度,但在我看来,在医院和有关部门积极探索和创新治理方式的同时,现在最需要解决的,其实还是打击力度的问题。
一则,为什么患者一眼就能看出来的号贩子,医院和医疗监管部门却看不出来,也不见有监管人员到场执法?这显然还是治理和打击的力度不够,才让号贩子如此猖獗。
二则,以前医院和医疗主管部门治理打击号贩子,也往往是在媒体曝光以后才行动,很被动,结果等舆论关注力度减弱,治理和打击力度也随之减弱,最终导致治理陷入了没完没了的“猫鼠游戏”。
三则,即便是在公安部门的配合之下抓获了一些号贩子,但处理上也太过轻飘飘,罚几千块钱,或者是拘留几天,根本无法让号贩子感觉到“肉疼”。如果不能加大处罚的力度,让他们倒卖医院挂号的行为得不偿失,那么既无法让被抓获的当事人收手,同时也无法警醒其他号贩子。
所以说,对于医院的号贩子,需要探索长效管理机制,而在这个机制中,“严惩重罚”是必不可少的。
“挂号实名制”是时候升级改造了
@余明辉:要解决这一问题,一个很好的可采用办法就是以地域或城市为单位,建立一个公共的看病挂号平台,由卫生等统一机构来监督各医院每天专家号的放出与预约挂号。这样,相关医院没有自我掌握挂号资源的优势,相关医院内部员工勾结“黄牛”倒号的路子就没有了。这样做的另一好处是,集中管理专家号对打击黄牛倒票也非常有利,比如有利于集中警力打击等。
作为医院挂号系统中的一个前置环节,实名预约挂号认证系统可以与公安户口联网,也符合我国政务大数据联网建设的趋势,实施起来应该难度不大。另外,各家医院可以设立一个集中审查病人与挂号是否一致的机构,在病人进入医生办公室前就审查完毕,不但能破解“挂号实名制”失守在最后“一米”问题,还能提高医生专家的诊治效率。
严格实施转诊分诊制度
@舒圣祥:春运火车票很难买,但现在大家已经不像以前那样抱怨了,票贩子也不像过去那般猖獗;为什么医院号贩子都打击一二十年了,却依旧在原地踏步?这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管理问题。对此,无论公立医院,还是监管部门,都难辞其咎。
现在的问题是,看专家号的人真的都是非看专家不可吗?显然不是。那么,有没有一个好的办法,把真正需要看专家号的人鉴别出来?一个方法是严格实施转诊分诊制度,就是所有的病人去医院都看全科,全科医生解决不了再根据病情转诊,疑难杂症才转给专家。这个方法不会增加患者成本,弊端是容易产生权力寻租。
另一个办法则是通过价格来调节。说白了就是谁出的价格高,谁就拿到专家号,以经济理性淘汰掉那些不需要看专家号的人。看病是刚需,看专家却不一定是刚需。最重要的是,当价格浮动的好处不是给了号贩子,而是给了医生,这必然会有利于增加专家号的供给,从而在供需之间达到某种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