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篮虽小,编织工序却并不简单。从选材开始,撕篾、上色、搭底、编织、别口、收边、插篾……复杂一点的花篮要10多道工序。
这样编花篮的工序,与150年前并无二致。编出的花篮,造型要美观、结实、表面光滑,才是上品。刚编好的竹篮,闻起来,有股竹子的清香。
老东岳社区附近山上的苦竹,是编小花篮的不二之选。这种竹子节距长、韧性好,且一定要选上南向阳生长的竹子。姚水琴的先生会帮她砍好竹子,一节一节,整齐地铺在阳台上。新砍的竹子要放段时间,让水分稍稍收干,日后才不至于发黑。
退休前,姚水琴在留下小学教语文。2003年,学校说要开设校本课程,让老师教一些民俗的手艺。她想到自己会编小花篮,如果可以把这门手艺教给学生,那是再乐意不过。编织小花篮的课程就这么火热地开展起来,2008年学校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
前年,她受万向职业技术学院邀请,开设了小花篮编织的选修课,一个班10多个学生,每周三下午教学。去年又在求是小学开课,开始教小学生编起了花篮,每周二下午上课。姚水琴说,编小花篮最难的还不是在编上,而是在撕篾条这道工序。
一条只有半厘米厚的竹条,要用牙齿,撕出七八条厚薄均匀的薄片。姚水琴曾在课堂上传授过这项技能,但是学生很难学会,“一撕就断,还有会不小心割破嘴唇,我们那时候是长年累月不断地撕。”
后来,她就在家里自己先撕好篾条,再拿到课上给学生们用,这几乎要花掉她两三天的时间。每堂课所需要的上百条篾条,都是由她一条条撕出来的。撕多了难免会被竹子刺到,姚水琴就用橡皮胶把刺粘出来。
现在学生们放寒假了,一个学期下来,学生已经会编四五种花篮。编好的花篮要作为作业上交,姚水琴就把自己编好的花篮,每人发一只。
编了50多年小花篮的姚水琴说,只要条件允许,她会一直教下去,把这门本土的手艺传给后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