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时,赵顺金老人的照片刊登在《杭州日报》上。
坚持:最困难的日子挺过去了
老罗说,妈妈是三堡本地人,从小生活在钱塘江边。
赵奶奶生了2个儿子、2个女儿。让人唏嘘的是,大儿子其实是她和第一任丈夫生的,生下后不久,第一任丈夫就在战乱中去世。
赵奶奶和第二任丈夫生下了3个孩子。“我两岁的时候,爸爸得肺病就去世了,长什么样子都不知道。”一边的小女儿接过话茬。
丈夫又一次离赵奶奶而去,留给她的不仅仅是无尽的悲伤,还有如何让一家老小活下去的重压。
“办完丧事,家里只有豆腐饭剩下来的焦锅巴,连根柴火都没有啊。”赵奶奶听到我们聊过去,上来插话说,“跟邻居借了柴火,又把烧焦的锅巴在水里洗了洗,再泡水里做了个汤泡饭,才续上一顿饭。”
说起当时怎么维持生计,赵奶奶还有一幕记得很牢。
那也是解放前,她去贩食盐赚钱。“私贩食盐是要被抓的,有一次为躲避追查,跳进了路边的湖里。”赵奶奶一边说,一边用双手比划着,“水很深的,没到我胸口,可还是被抓到了。”
赵奶奶说,她当时只好跪在对方面前,哭着哀求他们放她一次,家里4个孩子等着养育。对方可怜她,也就没再细究。
“知道贩盐不被允许,她就改行卖起了菜。”小女儿说。
杭州解放后,赵奶奶开始在龙翔桥摆摊卖菜。
“每天下午从临平把蔬菜用担子挑回三堡,第二天清早再从家里挑到市区,都是走路。”小女儿说。
看着仿佛回到童年时代的女儿,赵奶奶在一旁忍不住哈哈大笑。
说到菜场卖菜,女儿一个劲地夸母亲:“她没读过书,但她因为卖过菜,心算超厉害,到现在跟我妈妈去超市采购,我从来不算账的,都是她来算。超市里人听说99岁老太也能算得毫厘不差,都乐坏了。”
上世纪50年代,公私合营后,赵奶奶正式成为龙翔桥菜场的一名职工。
因为看中赵奶奶当时的精明能干,后来新建的杭州棚桥菜场把赵奶奶借调去当采购员。
“棚桥菜场不肯把我妈妈还回去了,龙翔桥菜场真当是郁闷呀。”老罗说,直到1972年,母亲从棚桥菜场退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