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饭后的一阵呛咳,让张先生饭后9小时经历生死时速,最后通过医院的多科室抢救才得以脱险。而这次的惊险一幕,谁会想到罪魁祸首是几粒米饭。
近日,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医学科联合耳鼻咽喉科、麻醉科等多学科团队,通过紧急气管切开术与纤维支气管镜治疗,成功抢救一名因严重喉头水肿导致呼吸衰竭、生命垂危的患者。
惊险9小时从误吸到气道梗阻
张先生(化名)是一名颅脑疾病后长期卧床的患者,这一天在午餐后出现了呛咳症状,随即呼吸急促,在家属帮助清理口咽部异物后症状缓解。
此后张先生仍反复出现咳嗽和呼吸急促,直到夜间出现了呼吸窘迫,于是家属连忙将其送至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急诊。
此时,距离首次呛咳已经9小时,张先生已然出现意识障碍,严重呼吸困难,口唇紫绀,血氧饱和度低至72%(正常>95%),随时可能窒息!
抢救室接诊医生在气管插管中发现患者存在插管困难,随即迅速启动多学科会诊,联合耳鼻咽喉科、麻醉科医生进行研判:患者误吸米粒导致喉部黏膜高度水肿,声门近乎闭合,即使使用最细的气管插管仍无法通过,纤支镜引导下气管插管也存在困难。
面对“无法插管、无法通气”的困境,多学科团队当机立断,在抢救室实施了紧急气管切开术,不到20分钟迅速建立人工气道,恢复患者通气,为后续抢救赢得宝贵时间。
续接治疗EICU全面救治
术后患者被转入EICU,医疗团队通过纤维支气管镜精准清理呼吸道,并给予抗生素治疗吸入性肺炎、糖皮质激素减轻喉头水肿、机械通气支持、脑功能保护等综合治疗。
经过3天的精细治疗和护理,张先生意识逐渐好转,呼吸恢复正常,血氧饱和度回升至正常范围,气道水肿明显消退,最终成功脱离呼吸机。目前,张先生意识清晰,恢复良好,已转至普通病房进行后续治疗。
急诊医学科护士长潘勇莉回顾这场“气道保卫战”表示:张先生的成功抢救,是技术、协作与决断力的完美结合,从抢救室多学科协作的紧急手术到EICU的精细化治疗,都彰显了医院急危重症救治体系的效率和能力。
专家解读喉头水肿的致命风险
急诊医学科副主任(主持工作)吕世进主任医师介绍,喉头水肿常见于食物过敏、感染或误吸异物,严重时可完全阻塞气道,导致患者在数分钟内窒息死亡。
此次案例中,患者张先生存在颅脑疾病史,进食中误吸(食物进入了呼吸道)诱发黏膜水肿,加之未及时就医,病情急剧恶化。此类患者抢救需分秒必争,如果气管切开延迟几分钟,后果将不堪设想。
吕世进提醒:误吸不容小觑,进食时呛咳后如出现持续呼吸困难需警惕气道损伤或水肿。而严重气道梗阻的抢救窗口期极短,延误治疗致死率极高。因此,若发现患者出现呼吸费力、无法发声、口唇青紫等症状,必须立即送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