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大伯车祸致特重型颅脑损伤 医护中西医结合治疗显奇效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5-01-04 06:56   

在医学上,双侧瞳孔散大常常是死亡前的征兆,此时的病人已经在死亡边缘徘徊,挽救生命的成功率微乎可微。

前段时间,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浙江省新华医院)神经外科王承团队坚持将患者生命置于首位,通过高效紧密的协作和精准有效的救治,成功抢救了一位特重型颅脑损伤老年患者,创造了一个生命的奇迹。

大伯被撞生死一线

医护奋力挽回其生命

11月24日早晨,65岁的赵大伯(化名)外出买菜,行走在非机动车道上不慎被身后一辆急速驶来的电动车撞倒,头部着地受到重创,当场鲜血直流,双侧外耳道也有渗血迹象,并出现恶心呕吐情况,在电动车主和周围热心市民的帮助下通过120被紧急送往就近的浙中医大二院进行救治,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王承接到通知后提前在急诊抢救室等待患者。

在运送途中,赵大伯意识逐渐模糊,无法回忆具体车祸细节,到院后立马陷入了深度昏迷,GCS3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是医学上评估病人昏迷程度的方法。正常的为15分,3分为重度昏迷),双侧瞳孔散大,情况十分危急,随时有死亡的风险。

急诊科立即为赵大伯开启创伤中心绿色通道并配合影像科快速为患者完善相关检查,头颅CT提示左下侧硬脑膜下出血,已伴脑疝形成,手术是挽救赵大伯唯一的机会,与家属沟通并征得同意后,一场与死神的较量瞬间展开。

王承所带领的神经外科团队联合多学科展开了会诊,迅速确定手术方案,决定为赵大伯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医护人员全神贯注,争分夺秒进行施救,经三个多小时的全力奋战,手术顺利完成,把徘徊在“鬼门关”的赵大伯拉了回来。术后的赵大伯瞳孔明显缩小,手脚逐渐有意识,被送往脑科重症监护室进行密切监护,一个月后从ICU病房转到了普通病房。

然而,手术结束并不意味着“战斗”的结束,虽然赵大伯的生命体征逐渐趋于平稳,但术后可能出现的各类并发症的问题也依旧不可小觑,术后偏瘫、失语、精神异常、吞咽困难等意外都有可能发生,于是康复护理人员针对赵大伯的体质采取了个性化、精心的中西医结合护理和康复治疗,帮助赵大伯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危险并发症的关卡。

此病救治时间窗短、生存率低

精湛医术+尖端技术支持助疾病转归

目前赵大伯病情逐步好转,“在我老伴命悬一线的时候,是省新华的医护人员给予最及时、积极的救治,给了我老伴第二次生命,太感谢你们了。”为了感谢医护人员的救治和照顾,患者家属特地送上了锦旗,寥寥数语背后却蕴含了患者与其家属对医护人员的认可和感谢,在寒风凛冽的冬日,传递着一份温暖。

王承介绍,颅脑损伤多因交通事故、跌倒、坠落等意外使头部致伤,依据损伤程度,分为轻型、中型、重型和特重型。

特重型颅脑损伤是死亡率极高的创伤之一,由于脑部结构特殊,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严重,很容易出现脑疝,危及生命。尤其是像患者赵大伯双侧瞳孔已经散大,黄金救治时间窗很短,生存概率极低。

因此,救治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决定病情进展,考验着医生的专业素质以及一个医院的综合诊疗能力。据悉,浙江省新华医院神经外科历经30余年的创业奋斗,现已发展成为集临床、教学、科研、重症急救、神经功能康复于一体的神经外科诊疗中心。科室设有神经外科病房,神经重症监护室(NICU),神经康复与高压氧治疗中心,配备神经外科手术显微镜、神经内镜、立体定向仪、高速开颅动力系统、无创脑机接口神经康复治疗仪等先进、高端医疗设备,常规开展术后颅内压监测、脑电监测、脑血流及脑灌注监测等多项神经监测技术,配合早期高压氧治疗,并个性化施予中药、针灸、穴位贴敷、神经电刺激等治疗,利于气血升华,调动人体气机,中西医“双管齐下”,助力患者术后快速恢复。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及早期康复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原标题:六旬大伯车祸致特重型颅脑损伤 医护中西医结合治疗显奇效)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江晓微 通讯员 郑莎  编辑:陈东
返回
杭州网·杭州新闻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