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放射检查 需要担心辐射影响吗?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5-01-03 07:10   

张洪锡 医学硕士,浙大儿院放射科副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青年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医学技师专业委员会青年学组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医学影像技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医学会影像技术学分会委员和浙江省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妇儿学组委员。 专业方向:儿科影像技术学,主攻磁共振高级功能在儿科中的临床应用与科学研究。

笔述专家: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放射科 张洪锡副主任技师


在医院看病时,放射检查就像是医生的超级放大镜,一照一个清楚,帮医生把孩子身体里的“小秘密”看得清清楚楚,然后对症下药。可一说起放射检查,不少家长心里就犯嘀咕:“辐射啊?听着就让人心里打鼓!”

别急,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辐射的真面目,让它不再是个谜。

放射检查:医生的得力助手

放射检查主要依赖于X射线或无线电波等物理效应进行人体成像。其中,X线平片、CT(计算机断层扫描)以及MRI(磁共振成像)等技术以它们各自独特的本领,在疾病诊断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为医生提供了直观的病灶形态或功能信息,指引着治疗的方向。

但说到放射检查,很多家长都会担心“辐射”。其实,辐射就像是我们生活中的“小透明”,你感觉不到它,但却天天和它接触。比如,空气里的氡气,还有天上掉下来的宇宙射线,都是辐射家族的成员。这些叫做“本底辐射”,跟咱们和平共处这么多年了,也没见谁因此倒下。所以不必一听辐射就害怕,得科学看待它。

辐射剂量:

科学评估与合理界线

做X平片和CT检查,辐射的确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它们用X射线穿透人体,形成影像,这一过程中会产生辐射。然而,辐射的危害并非绝对,其关键在于剂量。

对于孩子来说,如果使用目前最为先进的设备,一次胸部CT的辐射剂量可以低至不足1个毫西弗(mSv),远低于参考值的6.1mSv,一张胸片的有效辐射剂量更低,也就是0.01-0.02mSv,而普通人坐飞机20小时的辐射剂量大概能达到0.1mSv,上面所提及的天然本底辐射平均一个人一年就有2.69mSv左右。

当然,超过本底辐射之外相当照射剂量还是会对人体产生潜在危害。有研究表明,如果短期内遭受100mSv以上的辐射量,人体患癌的概率将会有比较明显的增加,但这种情况属于非常规,普通的就医检查远远达不到。

所以,家长们应该知道日常的放射检查根本不用恐慌,该做的检查还得做,别因为盲目担心辐射而耽误了给孩子看病。

安全防护:三大原则的守护

为了确保放射检查更安全,专家们制订了三条“护身符”,也就是三大防护原则:辐射实践正当化、辐射防护最优化以及个人剂量当量限值。

这意味着,首先,患病儿童的任何放射检查得有必要,别瞎折腾;二是检查时尽量减少照射剂量,措施有进行适当的铅皮防护和照射参数调制等;最后,每个患儿所接受的辐射剂量都有个“安全帽”,不能超过那个线。

医生在看诊时,需严格遵循放射检查的正当化原则,避免过度开具检查单。

放射检查也不是辐射剂量越低越好,如果剂量太低,无法提供有效的图像信息,从而影响诊断,也是一种辐射过量。所以,临床实践中我们通常用“儿童辐射剂量诊断参考水平”来衡量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之间的平衡,会根据患儿情况,灵活调整检查参数,确保在满足诊断需求的情况下,使得辐射剂量尽可能低。

辐射防护怎样才能做到最好呢?先前的观念可能是认为使用屏蔽措施(如铅围裙、铅眼镜等)可有效降低儿童特定器官的辐射剂量。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多数情况下,接触屏蔽(如铅制品)的使用对减少辐射并无显著效果,甚至可能因为防护品不小心进入扫描范围导致辐射剂量自动增加而适得其反,这种情况在临床上还是经常能遇上的。所以,欧美影像界已不主张在日常放射检查中使用接触屏蔽进行防护。

当然,目前中国相关法规还是要求放射检查时需进行适当合理的屏蔽防护,我们也会认真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同时,也需要专业人员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做好相关科普。

随着医疗技术日新月异,如大螺距扫描、宽体探测器技术、双源低剂量CT等的广泛应用,辐射剂量也越来越低,儿童诊断参考水平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综上,面对放射检查中的辐射问题,各位家长需要理性对待,别自己吓自己。相信医生,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和防护,让放射检查这把“放大镜”更明亮、更安全地守护孩子们的健康。

(原标题:孩子做放射检查 需要担心辐射影响吗?)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林琳 通讯员 祝姚玲 陈梦茜  编辑:郑海云
返回
杭州网·杭州新闻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