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大刀”到“精准制导” 上千病患从中获益,这种创新微创手术已成为当下主流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12-21 07:12   

脑血管疾病因其极高的发病率和致死、致残率,已经成为当前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大健康杀手。而且,一提到在脑袋上“开大刀”总是令人不寒而栗。这不仅创伤大,而且可能会面临严重的并发症,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随着医学的发展,治疗脑血管疾病的微创手术逐渐走入大众的视野。一改以往需要在脑袋上“大刀阔斧”,现在只是开1个1厘米甚至更小的切口,便可完全清除脑内血肿,实现脑出血的完美处理,并发症大大降低。

浙江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脑血管微创手术脑血管病组长,科主任助理高法梁副主任医师,在千万次的临床经验和不断钻研努力下,微创方式已成为该院治疗脑血管病的主流手术方式,该疾病的诊疗效果和病人满意度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头痛、恶心、偏瘫

七旬大伯这里出血了

前段时间,77岁的王大伯(化名)正准备入睡时,突然一阵剧烈的头痛来袭还伴随恶心呕吐等不适,家人紧急将他送往当地医院救治。

结果刚到医院,王大伯整个人意识朦胧、口齿不清,甚至连右侧上下肢都处于僵直瘫痪状态。急诊科医生紧急为王大伯进行了头颅CT检查,结果提示左侧基底节出血,出血量接近30ml,情况危急。

后续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了解到,王大伯十年前曾做过心脏手术,而且为了防止血栓形成,多年来长期口服双抗药物,且他同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加上王大伯年事已高,让治疗难度直线上升。

当地医院评估后认为开颅手术风险较大,在与家属充分沟通后,推荐至浙江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高法梁副主任医师处寻求一线生机。

“完善检查后,我们发现患者病情危重,呈深昏迷状态,呼吸微弱,血压高达175/112 mmHg,四肢肌肉完全无法活动,处于瘫痪状态。更严重的是他脑内血肿体积过大,已经对周围脑组织产生压迫,从而引发了如肢体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障碍。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要稳定患者脑血肿块,避免进一步出血。”高法梁介绍,患者住院后,经过对症处理,很好地稳定住了血肿,接着,便是要考虑第二步,那就是通过手术将脑内的血块取出来,彻底解决后顾之忧。

精准定位,一穿即中

机器人辅助顺利摘除脑内“炸弹”

一听说要手术,王大伯的家人不免有些担忧:“听说开颅手术要在脑袋上‘砸’一个大洞,我爸爸年纪有点大了,我们担心他身体会吃不消呀!”面对家属的顾虑,高法梁解释:“传统的开颅手术的确需要在脑袋上‘大刀阔斧’,患者可能面临严重的并发症。而我们采取的是机器人辅助下脑内血肿穿刺引流术,在机器人高清视野辅助下,切口可以降低到1mm以下,并且具有操作更精准、更稳定,而且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的一众优点。”

几天后,王大伯顺利进行了手术。术前,高法梁团队先将颅脑三维CT数据导入机器人操作系统,根据血肿位置设计好了穿刺点、靶点、方向及深度。术中,机器人和医生配合得“天衣无缝”,在机械臂的强力辅助下,利用导管成功穿刺了脑干血肿。整场手术时长仅花费了50分钟,术后十天,王大伯基本已经恢复了清醒,能简单和家人交流,偏瘫侧肢体也能在床上水平移动了。

“从骇人的开颅手术到仅需1厘米的无痛切口,还没留下任何后遗症,真的太感谢高医生了,现在脑内‘炸弹’被完整拆除,我们全家心口的大石头终于放下了。”王大伯儿子感激地说。

每一台脑血管手术,都是一场生命的托付

除此之外,神经微创介入手术也是高法梁的主攻方向。“之前有个78岁的吴阿姨(化名)总是感到眼眶钝痛,多次就医却迟迟找不到病因,最后来到神经外科检查后,竟然发现是颈动脉内长了一个动脉瘤。78岁高龄的她同样对开颅手术非常恐惧。后续我为她详细介绍了微创手术方法后,她欣然同意,最后仅用时半个小时我们就完成了介入栓塞手术,切口仅2mm,患者术后恢复得也很不错。”高法梁说。

“2017年我刚来医院时,当时开颅手术是脑血管疾病的主流手术,但这种手术方式不仅创伤大、风险高,而且术后恢复缓慢,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我便将微创手术逐渐取代开颅手术,通过科技的进步为患者带来更多的获益。”

如今,高法梁平均每年要做400多台微创脑血管病手术,虽然辛苦,但每当看到患者带着出院时高兴的笑容,那一刻所有的疲惫都一扫而空。“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我认为不仅要具备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更要拥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每一次手术都是一次生命的托付,只有全力以赴、尽职尽责,才能不负患者的信任和期望。”

(原标题:从“开大刀”到“精准制导” 上千病患从中获益,这种创新微创手术已成为当下主流)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曾润玥 通讯员 杨陶玉 马梦迪  编辑:陈东
返回
杭州网·杭州新闻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