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建院155周年。浙大二院通过都市快报,邀请市民说一说和浙大二院的故事,聊一聊专属于你的“浙二记忆”。今天投稿的是来自“广济之舟”队伍的志愿者。
2011年,浙大二院、都市快报、华东医药三方共同发起成立浙江省第一个为患者服务的志愿者联盟—— “广济之舟”志愿者联盟。如今,“广济之舟”走过13个年头,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已有7000余名注册志愿者,服务了近2500万人次的患者。
今年64岁的范洁,看起来活力满满。她是“广济之舟”志愿者队伍里的老成员。2013年,她在《都市快报》上看到“广济之舟”招募志愿者,觉得自己的加入能为这个队伍贡献出一份绵薄之力,没有犹豫,她就去报名了。
以下是范洁的自述:
我妈妈生前对我的影响很大,她在居委会工作的十多年里,每天几乎停不下来,忙着为大家做好事。我看她在为大家做事,觉得自己也应该如此。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觉得趁精力还算充沛的时候,多做一点好事。医院又是最需要帮助的地方,我就想着过来帮忙。
一开始,我每个周末有空的时候就来医院帮帮忙,指引患者找到科室和医生。后来,“广济之舟”刚好在招募运送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我想着运送造血干细胞是救人命的,能做这样的事何乐而不为?我就去报名了,后来经过筛选和培训,我很幸运地成为了“广济之舟”中唯一一名运送造血干细胞的女性志愿者。
浙大二院血液科,作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领先学科,每年都为无数患者带去生命的希望。但是我们都知道,造血干细胞的配对成功率极低,往往只有数万分之一。所以每次只要有受捐者配对成功,我就会马上听从医院的安排,跑去捐献者所在的城市,把造血干细胞成功运送回来。这样的传送,其实也是对生命希望的传递。
从2013年到2020年,我总共完成了10次运送任务。
每次运送时,和捐献者交流后,我都能真切感受到每一位捐献者为挽救他人生命而奉献自己的崇高思想。说起来,每一次运送,都是一次对心灵的洗礼。
2018年的中秋节,我至今印象深刻。那天,我前往大连为一位受捐者取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是一位40岁左右的女士,在聊天中,我得知:2008年,这位女士报名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以下简称“中华骨髓库”)。这期间,为保持与中华骨髓库的联系,她十年间未更换过电话号码,只为等待着那一个配对成功的电话。当得知配对成功的消息时,她非常激动,认为这是上苍给她最好的礼物。她没结婚,也没生孩子,我当时看着她的神情,觉得非常感动。
2019年12月,我又踏上了前往上海华山医院的旅程。这次的捐献者是一名医学博士,他深知疾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的痛苦,在读大学期间就决定加入中华骨髓库。尽管全家人都不支持他捐献,但他依旧坚持自己的决定,认为挽救生命是他的职责所在。在现场,我看到他劝说自己的母亲:“如果此刻我反悔,放弃捐献,那将会活生生地断送一条生命。”看着他的一言一行,我心中不禁浮现出“医者仁心”的高大形象。
最让我难忘的,是2020年8月的一次运送任务。当时,患者的丈夫坚持送我去机场,途中我得知,这对小夫妻来杭打拼数年,好不容易生活变好了,儿女双全,却发现妻子得了白血病。来到河南省人民医院后,我发现捐献者同样是一对年轻夫妻,这对夫妻一手牵着一个3岁的儿子,一手还抱着一个半岁不到的女儿……这两个家庭是多么相似,而现在这个河南的家庭正在用自己的爱心去拯救另一个家庭。我忍不住在隐瞒受捐者具体情况的前提下,把受捐者家庭的情况告诉捐献者,并一字一句地把受捐者的感谢信念给他们听,我看到捐献的家庭眼含泪花:“我们两家有缘啊,这两个孩子不能没有妈妈!希望他们的妈妈早日康复!”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每一次的运送,我都感受到了捐献者的大爱无疆,也从中汲取了满满的正能量。每次运送的地点都不同,不论多远,我都全力以赴,确保造血干细胞能够安全、及时地送达浙大二院,为患者带来生的希望。我非常感谢我的家人,他们尽全力支持我的工作:我老公负责接送,我女儿提议承担途中的费用,为受捐者减轻些许负担。
2020年下半年,中华骨髓库调整了造血干细胞运送的任务,决定之后由专人专职负责运送。我不再参与造血干细胞的运送工作,但我对生命的敬畏和热爱从未改变。我现在继续在“广济之舟”做一名普通又平凡的志愿者,在不同的岗位上服务和帮助他人,传递着爱的力量。
作为一名志愿者,我的初心就是做一名爱的传递者,我会一直坚守这份初心,为更多的人带去温暖和希望。在浙大二院155年华诞之际,我祝愿浙大二院能继续为更多的患者带去生的希望,也期待所有的志愿者能够继续传递爱心,共创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