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男孩脑子里发现一个大“肿瘤” 医生诊断后却说不用开刀?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11-25 08:15   

男孩浩浩身材高大、体格健壮,一直以来身体素质都不错。可是12岁那年,他突发头痛,还伴有喷射性的呕吐,当地医院检查后发现,浩浩的脑子里竟然有个三四厘米大的“瘤子”!

难道孩子这么小就得了肿瘤?在医生建议下,父母带着他来到浙大二院寻求帮助。

磁共振检查发现疑似“肿瘤”

穿刺化验却无法明确病理

“我们那儿的医生说可能是肿瘤,要动手术,孩子还这么小就要做开颅手术……”在浙大二院神经外科诊室里,浩浩妈妈还没说几句就开始落泪。

据浩浩妈妈陈述,孩子病发突然,前一天还好好地吃饭、上学,第二天就忽然头痛、吃不下东西。之后几天,浩浩反复阵发性头痛,还出现了喷射性呕吐,家里人起初以为是吃坏了东西,到当地医院就诊后,医生怀疑是颅内压力增高导致的,建议他们做个头颅磁共振检查。

检查验证了医生的判断——浩浩左侧额叶有个三四厘米大的病灶,疑似“肿瘤”。

为了进一步明确病灶性质,入院检查过程中,神经外科医生为浩浩做了头颅穿刺,但奇怪的是,化验结果显示病理不明确,无法判断肿瘤性质。

更让父母担忧的是,穿刺检查后,浩浩出现了发热症状,状态更差了。

手术到底要不要做?

考虑到浩浩的病情比较复杂,神经外科邀请儿科共同进行会诊。

追问病史发现端倪

肿瘤竟然还有“真假”?

参与会诊的郭雨帆医生还记得,第一次在病房见到浩浩时,这个高高大大的男孩脸色苍白、精神萎靡,被高热折磨得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

郭雨帆再次对浩浩进行了细致的体格检查,进一步追问病史,包括发病前一段时间的饮食、身体状况、异常表现等。

浩浩妈妈回忆,浩浩突发头晕呕吐之前曾经有过一次感冒,低烧持续了两三天,后来吃了点感冒药,烧也退了,他们就没当回事:“难道跟这次感冒有关系吗?”

这个线索引起了郭雨帆的注意,他又仔细查阅了浩浩的磁共振图片,发现这个“肿瘤”跟其他常见肿瘤在影像学表现上有点不一样——浩浩的“肿瘤”周边呈花瓣样散开,有类似开环状强化的表现。

经过文献查阅、科室讨论及多学科合作会诊后,郭雨帆及同事们联想到了一种疾病——炎性脱髓鞘假瘤。炎性脱髓鞘假瘤是一种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类似的肿瘤,但组织学上表现为非特异性的慢性炎症性病变,虽然名称中包含“瘤”字,但实际上并非真正的肿瘤。

为进一步确诊,郭雨帆给浩浩安排了腰椎穿刺检查,检查结果显示,浩浩血液中抗MOG抗体为阳性1∶100,诊断为MOG抗体相关性疾病(炎性脱髓鞘假瘤)。

药物治疗一周后

病灶明显缩小

郭雨帆告诉浩浩妈妈,这是一种炎性脱髓鞘性疾病,儿童和成年人均有发病可能,儿童更多见一些,目前病因不明,但和先天基因、环境等因素都有一定的关系。

“简单来说,就是自身免疫紊乱,抗体攻击大脑,出现了炎症化反应,这种情况不需要手术,可以进行免疫治疗,炎症控制住了,‘瘤子’自然也会慢慢消失。”诊断明确后,浩浩很快开始接受药物治疗,一周后复查脑部磁共振,病灶已经明显缩小,头痛、呕吐等症状也都消失了。

由于MOG抗体相关性疾病有复发的可能,需要长期免疫治疗,这些年来,浩浩一直定期到儿科门诊随访,尽管其间有几次病情波动,但因为治疗及时,都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目前,浩浩身体状况基本稳定,学习、生活都没有受到影响。

专家点评: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儿科主任冯建华主任医师

和浩浩类似的病例(MOG抗体相关性疾病),在我们小儿神经专科还是比较常见的,但表现为脱髓鞘假瘤的比较少见。

炎性假瘤很容易被误诊为肿瘤,如果诊断错误做了手术,开刀后医生会发现这个并不是真正的肿瘤,无法进行处理;对于孩子来说,就是“白挨一刀”,对他身体和精神上的伤害是很大的。另一方面,如果医生没有识别出这是免疫性疾病,没有及时进行对症治疗,随着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孩子还可能会出现大脑功能失调,甚至出现癫痫、意识障碍等严重并发症,那时候的治疗难度更大,预后情况也更不乐观。

孩子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疾病也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因此儿科医生在检查和诊断时一定要慎之又慎,不能想当然,也不能掉以轻心。就以浩浩的疾病为例,MOG谱系的疾病,以炎性脱髓鞘假瘤首发还是比较少见的,需要专业的小儿神经科医生才能鉴别,同时也体现了儿科、神经外科、放射科、病理科等多学科合作的重要性。

我们儿科践行“全程呵护、全科管理、全心投入”的“三全模式”,打破儿童专科,在诊断和治疗时不仅仅局限于亚专科,而是进行综合、整体的考虑,一切以患者至上,更好地守护孩子们的健康。


(原标题:12岁男孩脑子里发现一个大“肿瘤” 医生诊断后却说不用开刀?)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林琳 通讯员 方序 许紫莹  编辑:高婷婷
返回
杭州网·杭州新闻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