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下一碗蛋炒饭,72岁大伯进了医院 日常饮食注意四个步骤,远离“炒饭综合征”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11-23 06:47   

炒饭是一道广受欢迎的中式美食,因食材简单、烹饪快捷、口感丰富而深受人们喜爱。但最近有人却因为一碗炒饭,把自己送进了急诊室。

据报道,广东省江门市一市民吃了自己做的一份炒饭后,出现腹痛、腹泻、呕吐和呼吸困难等症状,送医急救时已严重休克,同时面临心脏、肝肾等多器官功能衰竭。经检查,患者被确诊为蜡样芽孢杆菌引发的食物中毒,俗称“炒饭综合征”。

无独有偶,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就接诊了一位72岁的患者张大伯(化名),平时比较节俭的他,因误食了前些天放在冰箱的剩饭剩菜,从而引发严重的食物中毒,让人悔不当初。

一碗隔夜饭竟成了“致命杀手”?

“医生,我的肚子好痛啊,还拉个不停,我这是怎么了?”面色苍白的张大伯捂着肚子,十分痛苦地来到浙大二院感染性疾病科庞澜天医生的门诊寻求帮助。

“您之前有进食过什么生冷油腻的食物吗?”简单地思索后,张大伯摇了摇头,只说前一天中午和晚上吃的都是冰箱里放了两三天的剩饭和剩菜。“我平时一个人在家,总是一天做饭菜,后面两天把前面做的热着吃。昨天本着‘不浪费’的心态把留在冰箱里的饭菜都‘打扫’干净了……”

可没想到的是,第二天一早,张大伯就感觉肚子隐隐作痛,紧接着,腹泻、呕吐、呼吸困难等症状接踵而来,让他措手不及。短短2小时内,他就跑了七八趟厕所,最后甚至整个人都有些虚脱无力了,家人只好强拖着他来到了医院。

听完张大伯的描述,庞澜天初步估计张大伯是因为进食隔夜的饭菜引发的食物中毒,后续的抽血等检查也印证了他这一猜测。随后庞澜天便为患者选用了左氧氟沙星进行抗菌治疗,以及止痛、补液等对症治疗。很快,张大伯的症状有了明显好转,之后便带药回家了。

“正常人的肠道中栖居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繁多,组成了对人类健康极为重要的体内微生态环境——微生态菌膜屏障,参与营养、消化、吸收及清洁肠道、维护健康的作用。当致病菌和病毒在肠道内繁殖,就会引起腹痛、腹泻等症状。”庞澜天介绍,一般来说,我们会对食物中毒患者进行粪便细菌培养,明确病原菌,以便及时治疗,而张大伯的结果显示,导致他腹痛、腹泻不止的“隐形杀手”正是蜡样芽孢杆菌。

做好这四步,远离“炒饭综合征”

庞澜天介绍,我国蜡样芽孢杆菌暴发事件近70%由米面食品引起,其中米饭占到近60%。该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在 8-55°C 环境下均可生长,28- 35°C是其最适生长温度,生长繁殖的过程中会“放毒”,释放的呕吐毒素和腹泻毒素是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

“引起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的食品主要为含淀粉较多的谷类食物,常见者为酒酿、隔夜剩饭、面包和肉丸等,室温放置的米饭都极易被污染,但其并没有引起感官的变化,使人们不易察觉,所以容易误食。”庞澜天说。

此外,蜡样芽孢杆菌的临床表现主要分为呕吐型和腹泻型。其中呕吐型潜伏期为0.5-5小时,主要症状是恶心、呕吐,少数有头晕、四肢无力、腹泻和腹胀,一般体温不高。而腹泻型潜伏期为2-36小时,主要症状是水样腹泻、腹部痉挛和疼痛,少数伴有恶心和呕吐。

庞澜天提醒,蜡样芽孢杆菌为食源性致病菌,牢记“洁”“熟”“分”“存”四个步骤是防止食物污染的关键。

一、“洁”:保证接触食物的用具清洁。

二、“熟”:充分煮熟食物。

三、“分”:食物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

四、“存”:保持安全温度,储存周期内食用。

最后,专家强调,蜡样芽孢杆菌感染严重时可能出现发热、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全身性症状,偶可引起眼疾、心内膜炎、脑膜炎和脓毒症等,甚至危及生命,建议及时就医治疗。

(原标题:吃下一碗蛋炒饭,72岁大伯进了医院 日常饮食注意四个步骤,远离“炒饭综合征”)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曾润玥 通讯员 方序 朱俊俊  编辑:陈东
返回
杭州网·杭州新闻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