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具速度与温度 高水平打造院前急救体系杭州样板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11-20 06:44   

全市急救志愿者21000余人 AED超8800台 心肺复苏成功率大幅提升

杭州日报讯 在杭州这座人口超千万人的超大城市,面对突发意外,一部24小时在线的免费电话、一支24小时待命的急救“铁军”,托起万千百姓的健康“生命线”。

时间就是生命,呼救就是命令。71年来,为守护市民生命安全与健康,“杭州急救人”不分昼夜、风雨兼程、分秒必争,不断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挽救更多生命、降低更多伤残。

从电话报警到“一键呼叫”,从语音指导到视频交互,从志愿者“救在身边”到“家家有人懂急救”,近年来,杭州市急救中心全力推进院前急救体系建设,着力数智化改革,全链条打造多维度跨场景的立体急救体系,院前急救综合救治能力显著提升,急救培训的广度与深度得到拓展,院前急救领域“杭州样板”“杭州急救”的影响力日益壮大,为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加码。

砥砺深耕,履践致远。在“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的新定位新使命中,市急救中心高举党建引领旗帜,擦亮“医路护杭·救在浙里”党建品牌,锚定“红色卫健”目标,以“生命至上、救人第一”为宗旨,以“急在分秒之间、救在生死边缘”为准则,以“到得更快、救得更好、服务更优”为帆,奋力开创院前急救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锚定“民本卫健” 从“救在身边”到“人人懂急救”

“互联急救”平台筑牢堡垒 推动“到得更快”

“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幸福杭州处处书写“善城”之美。

杭州是全国首个实现急救志愿者常态化运行的城市,首个通过地方立法规范公共场所AED(自动体外除颤器)设置和管理的城市,首个利用数字信息物联网等技术实现AED在线监管、异常预警和应急处置的城市。每当接到救助信息,隐身于杭城各个角落的急救志愿者就会按下“出发”键,在救护车到达前赶赴现场给予救助。

从2008年开始学习救护知识至今,16年来,杭州急救志愿者沈俊就一直走在传授救护技能的路上,获得2023年度“最美浙江人”荣誉称号。

“只要喊出‘我是急救志愿者’这句话,现场就会安静下来,如果不是身在其中,不会懂得这句话有多重要。”沈俊回忆,有一天他正在跑步,看到500多米外一位50多岁的女士被电动三轮车撞伤了,“当时现场好多人议论‘是不是骨折了’。”富有急救经验的沈俊确认伤者可能左手受伤后,一边做好伤肢固定防止二次损害,一边安抚当事人,并陪伴她一起等待救护车。

为了提升自救、互救效率,2019年,市急救中心上线了全国首个急救志愿者平台系统“互联急救”,杭州也成为国内第一个将“急救志愿者”正式纳入日常急救的城市。

利用这套系统,120调度员根据医疗优先分级调度系统研判患者病情危急,在派出救护车的同时,会同步通过平台推送“现场地址和患者病情”。附近的志愿者“接单”后立即前往施救,有效填补了救护车到达前的急救“空窗期”和心肺复苏“黄金4分钟”。5年来,沈俊作为平台首批注册的志愿者,已参与救治近百余位患者。

如何为生命救援提速,提高急救成功率?如何让急救科普离百姓近一点、再近一点?

这两年,市急救中心不断探索AED科学配置,聚焦“一老一小”民生需求,提升全社会急救能力。

目前,“互联急救”志愿者平台注册人数已达21000多人,累计响应2000余人次;全市公共场所AED达8800余台,约每10万人配置70台,位居全国第二,累计使用数量近317次,复苏成功率67.44%,比肩全球领先国家或地区水平。依托支付宝平台急救技能在线培训学习平台,市急救中心启动“一老一小”急救能力普及和提升项目,满足公众对急救技能的高度需求,筑牢自救、互救堡垒,在支付宝上线“救在这里”急救科普平台,目前累计60余万名学员在线观看急救培训视频。

将“惠民”落到实处,提升市民急救技能普及率,壮大社会急救队伍,是杭州120的初心使命。2024年1月至8月,市急救中心共开展“救在身边·钱塘行动”急救科普讲座42期、惠及8203人,培训持证救护员91批次共2483人,通过急救志愿者的形式互联互通,打造社区、校区、厂区“微急救”,不断浓厚“家家有人懂急救”的社会氛围;同时指导金华等地区建立公众培训基地,不断拓展培训覆盖面。

锚定“高能卫健” 心肺复苏成功率从10.88%到23.97%

高水平打造院前医疗急救队伍 实现“救得更好”

院前医疗急救的硬件和软件水平,关乎每位患者的安危。

为破题院前急救环节精准衔接、高水平建设专业型院前医疗急救队伍,近年来,市急救中心推动急救立法和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助力院前急救事业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今年7月13日7点34分,一位市民在义盛农贸市场南门倒地。市急救中心调度员迅速识别患者心脏骤停并远程指导现场人员进行心肺复苏。市九医院急救点高丽丽医生团队赶到现场确认患者室颤后,在开展心肺复苏的同时立即电击除颤两次,帮助患者恢复自主心律和呼吸。10月18日0点24分,钱塘区某科技大楼有人倒地、呼之不应,市急救中心调度员电话远程指导急救。钱塘临江急救点汪奇医生团队赶到现场确认患者室颤后,在心肺复苏的同时电击除颤,给了患者“第二次生命”。

一桩桩争分夺秒的抢救故事,是一曲曲写满责任与敬业的生命赞歌。2024年以前,钱塘区大江东区域没有院前心肺复苏成功案例。随着市急救中心和钱塘区卫健局联合推进“救在身边·钱塘行动”并设立6个急救点以来,市急救中心钱塘急救团队完成了“破冰之路”——大江东区域心肺复苏成功人数实现零的突破,达到5例。杭州院前急救人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挽救更多生命、降低更多伤残”的铮铮诺言。

补足西部院前急救网络短板,优化推广院外心脏骤停临床路径,加强重点病种院前院内传输,强化院前救治质量质控考核……近年来,一个个硬核举措相继出台。在市卫生健康委的组织下,市急救中心起草《杭州市西部区、县(市)院前急救能力提升方案》《杭州市推进院前医疗急救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今年已为西部地区新增21个急救站点和29辆救护车,开展公众急救导师培训、提升AED配置水平、推广调度远程急救视频指导系统,进一步缩短急救半径、提升急救效率;同时在全市二级以上设立急诊科的医院开通“救护车预通知系统”,优化院前信息传输流程,实现各类重点病种传输率达99%、院内接受确认率大于80%。

在院前急救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中,市急救中心持续打响院前急救领域“杭向”新名片,狠抓内涵质量只为追求“救得更好”。

迈入全新征程,市急救中心将不断加强院前质量控制、开展公众急救培训、加强重点病种信息传输、提升救治水平,持续推动杭州院前医疗急救高质量发展。120专职急救队伍复苏成功率已从2022年的10.88%上升至2024年的23.97%,始终保持国内领先水平,杭州这座“幸福示范标杆城市”的金字招牌正越擦越亮。

锚定“数智卫健” 从语音连线到“面对面”医学指导

医疗新场景紧贴呼救需求 力争“服务更优”

面对有人突发倒地、心脏骤停,在拨打120后,除了等待救护车的到来还能做些什么?

如今在杭州,通过一套视频急救报警系统,只要点开短信链接、生成视频通话,非专业的施救者就可以通过市急救中心调度员的远程指导,争分夺秒为患者进行心肺复苏,直至120救护车到达。

“您好,这里是120,请问事发地点在哪里,病人具体情况如何?”“我们现在往您手机上发送一条短信,点开后即可进行视频交互”“我说开始,您就可以观察病人胸部的起伏情况”……

上午10点,杭州市急救中心120调度大厅报警铃声响起,调度员唐毅兴接警。电话里,报警人称患者意识不清,呼吸异常,调度班长立即派出最近的救护车赶往现场。现场情况复杂,仅凭语音沟通无法精准识别和指导,唐毅兴果断启动视频交互指导,通过实时画面识别出患者已出现心脏骤停后产生的濒死样呼吸,立刻指导报警人进行心肺复苏,直到急救医生到达。在多次电击除颤后,患者的心跳和呼吸终于恢复,生命得以延续。

这是最近市急救中心通过视频交互指导的第100例心肺复苏成功病例。

院前急救,时间就是“心肌”。从2013年开始,市急救中心便引入全球先进的医疗优先分级调度系统,根据病情对报警人进行电话指导,开启杭州急救“从电话呼入就开始”的模式。但第一目击者对心脏骤停患者往往不敢救、不会救,语音医学指导无法快速、准确判断病情,很难有效评估现场施救者实施急救技术的正确程度,为此,早在2020年起,市急救中心主任、学科带头人张军根就带领团队,利用数智化手段设计研发视频交互指导系统。调度员在电话接通得到报警人同意后就能看到现场情况,早期识别患者的危急重症,与报警人“面对面”交流互动,指导各项急救操作。截至目前,市急救中心调度员对心脏骤停的识别能力达到95%以上,通过视频交互指导胸外按压纠正率达95%以上,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从“用耳听”转变为“用眼看”,从语音连线迭代为“面对面”指导,在智慧医疗新场景的助力下,报警人“难识别、不敢救、不会救、急救操作不规范”等状况逐渐被改写,截至2024年9月,市急救中心对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达到23.97%,创下历史新高。立足百姓不同场景的呼救需求,杭州院前急救体系改革速度与温度兼具。

为弥补常规“120”电话报警的短板,近年来,市急救中心在“杭州120”微信公众号“微急救”上线“听障人士一键报警”功能,破解听障人士无法通过语音描述地址的困难;在“浙里急救”和“互联急救”App上线一键呼叫120功能,调度台同步收到报警人呼救信息和定位,满足多元化的急救呼叫需求。为满足患者转院、出院需求,规范非急救转运服务,市急救中心起草《杭州市非急救转运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组建非急救转送队伍,设立“96120”专线电话号码承接非急救业务,“平战结合”守护城市安康。

聚焦党建引领

锻造120急救铁军

浙江省杭州市急救中心党总支书记、主任 张军根

近年来,市急救中心党总支以“六个卫健”为引领,秉持“生命至上、救人第一”的“1”个民本急救理念,培育专业急救和社会急救“2”支队伍,为实现急救“0”距离、急救“0”延误,锻造“120”急救城市铁军不断努力。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我们全体120人的目标是要让更多患者拥有“第二次生命”。为此,我们以数字化改革为抓手,不断增强党建统领全局的核心力,将绩效考核中的院前急救核心业务指标纳入支部堡垒指数、党员先锋指数考核,着力发展急救培训党员导师队伍和党员志愿者队伍,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推动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加强院前急救学科建设,持续提升一线人员救治能力与内涵质量。目前,杭州心脏骤停患者救治成功率已位居全国前列,但与发达国家的发达城市相比,总体急救水平仍有不小差距,还需新增更多急救网络站点、缩短急救半径、减少急救反应时间、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急救能力,为挽救生命争分夺秒。

下一步,中心党总支将继续以高质量党建扎实推进院前急救工作高质量发展,紧紧围绕“到得更快、救得更好、服务更优”目标,创新思路,以问题为导向,努力破解发展过程中的瓶颈问题,加速补齐剩余短板,奋力开创院前急救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挽救更多生命、降低更多伤残,推动建设与杭州国际大都市定位相匹配的国内领先、国际接轨、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急救中心,为院前急救领域的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杭州力量,为杭城百姓生命健康城墙添砖加瓦。

(原标题:兼具速度与温度 高水平打造院前急救体系杭州样板)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柴悦颖 通讯员 王祺  编辑:汪浩
返回
杭州网·杭州新闻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