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医院查出多发息肉 11分钟完成转诊
让优质医疗资源“动”起来
专家下沉,老百姓可以在家门口看名医;远程会诊,让名医专家“触屏可及”;云入院,实现家门口社区办理住院;医联体建设,让优质医疗资源与技术多“跑路”,让患者少“转圈”……
近年来,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贯彻落实国家分级诊疗政策,多层次、多渠道开展医联体建设,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先后“牵手”25家基层医疗单位,建立多形式医联体合作,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做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优质、高效的优质诊疗服务。
社区医院查出多发息肉
11分钟就完成转诊
不久前,家住十五家园附近的伊阿姨在拱墅区长庆潮鸣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了常规B超检查,报告显示她胆囊有多发息肉,较大者达1.3cm。面对检查结果,伊阿姨显得焦虑不安,中心全科站长操丽惠告知伊阿姨:“多发胆囊息肉,提示存在慢性胆囊炎性改变,这颗1.3cm的息肉恶变的概率明显增加,最好尽早手术,以防后期胆囊癌风险。”
得到伊阿姨的同意后,操丽惠迅速将伊阿姨相关检查资料发到“市一医院与社区全科医师沟通群”,同时在杭州市双向转诊平台发送了转诊申请,市一医院在接收到转诊信息后,仅用了11分钟就落实好了肝胆胰外科的床位,并通知患者可立即出发前来住院。
住院期间,伊阿姨进行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主治医生肝胆胰外科杨祺俊医生反馈手术很顺利,微创切口小,手术第二天就顺利出院。这样的速度与效率,让伊阿姨不禁感慨:“我还没来得及过多紧张,便已顺利住院,这快速高效的体验让我深感安心!”
伊阿姨享受到的快速转诊服务,正是杭州市双循环“云入院”工作的缩影。目前,市一医院与各中心间的云入院绿色通道已十分成熟,市一医院结合全新的“全院一张床”管理新模式,在保证医疗安全的前提下,打破科室间的床位壁垒,对全院开放床位进行动态化管理,以流程再造方便患者,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医院之间转诊无缝衔接。
细化服务流程
为转诊患者提供更多便捷
前不久,“准妈妈”郑女士通过上城区南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约市一医院胎儿颈项透明层厚度(NT)检查,虽然是第一次来市一医院就诊,对就诊流程有些陌生,但她发现当天从缴费到检查结束,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协助她,检查过程很顺利,产科医生也很耐心地解答疑问,回家后她还接到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回访电话。
过去,像郑女士这样的孕妇,要在网上提前两周“抢号”才能挂到专家号,再开单预约检查,但现在可以直接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约上级医院NT检查。对于这样的便捷服务,郑女士竖起了大拇指。
据悉,根据城市医疗资源双循环相关文件精神,经家庭医生转诊的签约居民,在市一医院就可以享受“优先就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的三优先服务。其中,除了“优先检查”外,令老百姓最为关心的“优先就诊”主要体现在市一医院为家庭医生提供早于社会面14天的普通和专家号源。未使用号源也会尽快返回医疗机构,继续向社会面开放。“这不仅解决了居民挂上级医院专家号难的问题,也实现家庭医生主导下初级诊疗、精准转诊,由家庭医生帮助居民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合适的医院、合适的科室就医,防止老年患者因不熟悉网上挂号而延误治疗,同时避免居民挂错科室造成反复就诊和号源浪费。”
“如今,家庭医生已经被签约居民视作健康管家,他们是推进分级诊疗各个环节精准化的重要把关者。只有持续优化签约居民就医流程,把家庭医生转诊患者的服务细节做到极致,才会不断提升签约居民的就医体验,让签约居民和家庭医生都放心。”市一医院下沙院区院长邵晖介绍。
“双向奔赴”开展合作
盘活区域内“医疗资源池”
真正的双循环,是让市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整体形成良性互动,助力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而这需要市级医院与各个中心“双向奔赴”。
拱墅区天水武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市一医院仅相隔一条马路,天水武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王岚介绍:“双方合作渊源由来已久,比如碰到老年人希望接种流感疫苗,市一的医生会建议他们到中心来接种;市一的专家还会到中心坐诊;患者在中心拍片检查,市一专家会出具影像诊断意见报告……类似这样的便捷服务,实实在在为基层百姓带来便利。”
“借助远程医疗平台,患者可以享受到市一医院高效、精准的医学影像诊断服务和科学合理的诊疗建议,让我们很安心。”这是上城区九堡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的心声。
去年起,市一医院联合多家中心开启了区域远程影像闭环式管理工作,实现区域内各医联体成员单位影像诊断的互联互通,为基层医生提供疾病诊疗方面的指导。
“市一医院与各中心‘牵手’既能推动医疗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深化医联体发展,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更能盘活区域的医疗资源,不断提升医联体建设的广度、深度和紧密度。当然,我们也会根据各中心的各自特色,进行个性化、多元化的合作,在医疗管理、医疗技术、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各中心展开更多全方位、多层次、常态化的交流与合作。”市一医院党委书记童向民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