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之外,还有“小家”​——大病儿童家庭社会支持服务体系的创新实践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10-23 06:58   


“小家”内外。

孙文军在整理爱心人士捐赠的书籍、大米、被褥等物资。

社区照护:此心安处是吾乡

“进门时,请抛掉烦恼;回家时,请带回快乐”

走进长河街道钱潮建业社区江尚景苑小区1601室,门口就挂有“护佑童馨·邻安小家”的标识,且还有一块“欢迎回家”的牌子,上面写着“进门时,请抛掉烦恼;回家时,请带回快乐”;推开门,玄关处摆放着鲜花、书籍和孩子们的涂鸦,让整个生活环境充满了色彩。

这是第一个“家”——一套四居室,使用面积100多平方米,包括厨房、客厅、阳台、两间卫生间和四间卧室,配有餐桌、冰箱、空调、洗衣机、热水器等,可容纳四个家庭入住。它距离浙大儿院滨江院区仅五六百米,步行不用10分钟。

“‘小家’的每个卧室都有十几平方米,而且采光都比较好,一个家庭住一间。还有爱心人士捐赠了被褥等生活物资,患者及家属基本可以直接拎包入住,房租、水电费均免。”滨江长河街道钱潮建业社区党总支书记倪燕飞谈起给“邻安小家”链接房源的经过,“我们首先要找房子格局好的,一套房要有三四个房间,给不同家庭居住,要有一定的公共空间;其次房东要靠谱;第三,周围居民心里要没有意见。幸运的是我们的居民都很有爱心。”逢年过节,房东翁阿姨还会做麻糍给入住“小家”的人送去。

据了解,整租一套这样的四居室,房租一个月可能要上万元。如今,“小家”的房租、水电费等成本由“邻安小家”项目资助。

此外,入住“邻安小家”的患儿家庭也可以像本地居民一样享受社区配套设施,包括食堂、书房、健身房、邻里中心等。“这样一个公益项目放在我们社区,能让外地人感受到滨江、杭州‘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温暖,非常有意义。”倪燕飞说。

事实上,公益项目的资源同样可以反哺社区。“我们也会组织资源进社区,为居民们带来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免费体检等等。”孙文军已经是社区的老熟人了,“医务社会工作者的重要工作就是链接资源”。

今后,项目还将逐步扩展和完善,为大病家庭提供康复护理指导、营养指导、康养机构转介、安宁疗护转介、心理危机干预、照护者喘息等服务,努力形成一个覆盖就诊生命周期的社会支持体系。

学理研究:做什么、怎么做、如何才最好

“我们是闭环的起点,也是终点”

“邻安小家”项目的开展无疑进一步拉近了政府、医院、高校、社会慈善资源的距离,形成合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整个项目的模式中,浙大社会学系的老师们,则发挥了学界的特殊作用,如患儿家庭群体需求调研、照顾者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评估服务效果,以及为儿童医务社工领域标准化服务流程的制定提供指导意见。

浙大社会学系的冷玲莉老师在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儿童社会工作研究基金的支持下进行了“异地就医肿瘤患儿家庭全人健康需求调查及专业健康社会工作服务体系构建”的相关研究。换句话说,他们努力从学理上解答医务社工工作“做什么”“怎么做”“如何才最好”等问题,总结经验和规律,并使之复制推广。

“大病儿童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特别是对于异地就医的重病儿童家庭,他们面临巨大的医疗资源可及性、家庭和社会问题。”冷玲莉老师介绍说,在当代语境下,“家本位”的传统社会照护模式造成家庭负担过大,而“邻安小家”项目融入了社区照护的理念——社会照护不是隐形的,而是跨越了私人和公共领域界限,强调了社会责任与社会权利、社会主体的参与。

“我们是闭环的起点,也是终点。”冷玲莉说,项目运营至今获得了两千万人次的传播触达和大量积极正向的社会舆论关注。

据了解,不久的将来,莫干山院区更大规模的“小家”也将开放给公众。在生命与希望交织的战线上,在医院这个战场之外,有更多的人,不仅是战士,更是生命的守望者,以专业的关怀,点亮生命前行的“灯塔”。

(原标题:医院之外,还有“小家”​——大病儿童家庭社会支持服务体系的创新实践)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首席记者 郑晖 文 记者 法鑫 摄  编辑:汪浩
返回
杭州网·杭州新闻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