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一高校社团录取比近20:1,堪比考公!网友:卷了20年,值得!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10-17 18:37   

这是一个大学社团。一招新,最火爆时报名人数达200多人,最终录取10余人,录取比例近20:1,堪比考公。

从第一批深入西部大山支教的大学生至今,他们已经走过20年。时间的节奏既快又慢,它快起来,大山深处早已巨变,年轻的身影猛然“奔五”;它慢起来,又分明还看得清闯进大山里的,一个个从“80后”到“00后”的青春印记。

01

人快散架了,热务沟终于到了

2004年7月,绿皮火车由杭州开往成都,一路穿山越岭。硬座48小时,20个大学生的脸上带着疲惫和新奇。23岁的赵君波就在其中。

那年,赵君波刚大学毕业一年,留浙大城市学院校团委工作。半年前的春节,她看到在松潘县做志愿者支教的高中同学拍下的贫困山区,深受触动,便经校团委组建起这支大学生赴西部支教实践小分队——18位在校生,以及两名几乎与学生同龄的带队老师。

那是赵君波第一次出远门。出发前,她和父母打好招呼,“没有信号,打不了电话,进去和出来的日子是固定的,如果没等到我消息,就报警吧。”

火车抵达成都,大家就地休整一夜,再从成都茶店子客运站坐9个小时长途车去松潘县,公路盘山,一侧悬崖之下就是岷江河。

从松潘县到热务沟还有4个小时,现在回想起来,赵君波仍记得一路上不时映入眼帘的山体滑坡、泥石流冲刷的痕迹。

近60小时的路程,人快散架了,热务沟也终于到了。第二年,这支队伍初具规模,沿用了实践队的名字——“西城心旅”。那时的年轻人们没想到,年复一年,这趟行程居然会走过20年。

到第二年,这支队伍成了初具规模的社团,沿用了实践队的名字——“西城心旅”。那时的年轻人们没想到,年复一年,后来这趟行程居然会走过20年。

02

每天暴走十几公里,翻山越岭去家访

“那时候就觉得,热务沟像我小时候农村的样子:尘土飞扬的黄泥路,房屋破旧,里面黑漆漆的,很多人家都是用一把很陡的木梯子通到二楼,好像比我的家乡落后了二十年。小朋友们脸上是明显的高原红,腼腆里又透着一股礼貌和热情。”赵君波坐在办公室里,努力拼凑起初见热务沟时那些零碎的记忆。20年过去了,她已是浙大城市学院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

赵君波

那是个几乎半与世隔绝的乡镇,不少留守儿童和老人。因为有一户村民开了家小卖店,有一辆小货车会隔几天进来一次。

支教的学校叫红土乡热务中心学校,班不多,一个班里通常混杂各个年龄段的孩子。当然,学生也不多。校长泽登,既是体育老师,也可以说是其他科的老师,或者学校内勤。

当年,这里的暑假从5月放到10月,这期间的两三个月,一些孩子会跟随大人翻过一座山去挖虫草和贝母,这笔钱几乎占到一户人家全年收入的五分之四。你也能看到山间背着背篓赶羊或拿镰刀砍猪草的男孩、女孩。

第一年支教,白纸一张。除了教授简单的语文、数学、音乐之外,大学生们大量的工作便是家访——以学校为原点,翻山越岭走进山区学生家庭,采集贫困生信息以便结对帮扶。

“每一户人家都相隔很远,走完这一户,去下一户就是翻一两个山头,很多地方都得手脚并用......”因为前期几乎每天都需十几个小时徒步往返,大学生建平印象深刻,“副校长带我们走,他说连他们自己都没有走到过这么多家庭。”

这意味着,孩子们来上课同样要翻山越岭。

03

她考上高中却哭着撕通知书:两个妹妹怎么办?

张惠是第一批支教大学生资助的孩子之一,跟赵君波老师结对时她12岁,读六年级。

张惠家是一幢木结构房子,房子里黑漆漆的,墙上贴满了张家三姐妹的奖状。张惠说,大姐的成绩比她好很多,但大姐考上高中时家里实在太穷了,供不起,她哭着把录取通知书撕了,丢进了沟里,甚至都没翻开过。大姐那时候说了句话,“如果我去读书,两个妹妹怎么办?”

张惠妈妈并不善言辞,端上来热腾腾的牛奶和凉拌莴苣给家访大学生们吃。“里面有我们藏区特有的香料的。”大大的笑容挂在她经历风吹日晒的脸上,显得格外热情了。

那天下午下了场大雨。张惠坐在门边望着窗外说,“可不要下冰雹啊。”大学生问她,“怎么,是不是砸到会很痛?”

“不是。庄稼会被砸坏的,收成就不好了。”小女孩说完便低下了头......

第二年,实践团队的大学生再去时,得知张惠的大姐已经去县城打工。第三年,得知张惠马上要参加中考,赵君波“五一”假期时提早来了趟热务沟,给她带去几册复习资料,为她加油打气。她考上了松潘中学,还说试卷有考到复习资料里的题,“幸运死啦!”

很多像张惠这样的孩子给支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沉默又爱笑,稚嫩却懂事,顽皮但好学......一对对矛盾交织在一起。

对大学生们来说,2004年的夏天是漫长的季节,那里的白天漫长,家访的路途漫长,留在心里的后劲更长。

结束支教的前两天,大学生杨辉突然找到带队老师,支支吾吾地说,“老师我不想回去了,我要留下来继续支教。”女朋友也在一旁红着眼眶哭泣着。老师只得劝他,“你还是一个学生,现在还不能发挥更大的能量,最起码等你学业有成,再想回来也是可以的。”

支教团队离开热务沟刚回到松潘县那天,竟意外地发现一名叫丹丹的热务沟女孩不知搭上谁的车,也紧跟到了大家住的旅馆。她总是离家出走,说妈妈总让她做繁重的农活。大家没办法,只能先托老师接她回去......

此后很多年,这种因不同生活境遇带来的撞击,总会轻易地击中“西城心旅”里一颗颗年轻的心。每一年的支教大学生们回到杭州,都会立即通过各种渠道发动学生、教职工参与资助热务沟的孩子们。一位女大学生傅晨琦,2009年从松潘回来后组织同学在全校“扫楼”,回收当年新生的军训服转换成助学金,捐给热务沟的孩子们。

“那时候我们的大学生生活条件普遍很不错,但是到了那边,每个人都大受震撼。”赵君波说,“所以大家回来后,组织爱心拍卖、一对一结对,各种公益活动很多。那么多年靠学生社团自己发起的公益捐助,达到了10万多元。”

05

偶遇山区里的大学生,十年前的女孩成了老师

2008年,汶川地震,松潘县是受灾区之一。很长时间里,赵君波和张惠一家失去了联系。后来才知道,地震后,许多东西都弄丢了。

赵君波再见到张惠是2021年。张惠托人加上了赵君波微信。

张惠妈妈听说赵君波要来松潘县,给她发来长长一段语音,说着张惠的情况,家里的变化,“什么时候回家来?15年没见了啊。”

赵君波与张惠母亲

因为当年灾后重建,张惠家造了新房。房子看起来像个极具异域风情的藏族民宿,水晶灯、藏族风的木饰面,装修得金碧辉煌的。赵君波感觉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张惠出落得漂亮,这些年做过村医,后来在一家商超上班,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张惠爸爸翻出来这几年的相片集,都是女儿们带他们去旅游的留念,北京、成都、湖南......照片里,孩子们咧嘴大笑......

藏族姑娘多妹,则是在地震后的2009年参加支教夏令营,与“西城心旅”大学生们结对的另一个孩子。那时候,她的梦想是成为和哥哥姐姐一样的春风化雨的人。

2019年,新一批支教大学生在热务沟的田间地头推广普通话,劳作的阿姨们羞怯地说着念不好,让我们这儿的大学生来试试。顺着阿姨们指的方向,学生们看到了在田间干活的姐姐——多妹。

“我刚才听到西城心旅的名字,耳朵都竖起来了,还想着会不会听错了!”多妹惊喜地说。

原来,那年多妹已经从西华师范大学毕业,成了母校热务九年一贯制学校的一名数学老师,暑假里她回老家帮父母干农活。她请大学生们去了自己家,还拍了合影。她从小心锁好的柜子里取出一只书包、一个信封,说那是十年前的哥哥姐姐送给她的,一直保存着。

“去上学或者赶山,这个书包我一直背,因为能给我力量。”她说,“那时候哥哥姐姐的到来,突然让我对大学生的形象有了具体的认识,心里种下的种子生根发芽了。”

后来,多妹又考到了隔壁县城当老师。

那次和多妹的偶遇,让大学生们感觉到一种无声的回响,“像是被上了一课”。

06

20年,他们教会大学生的

远比大学生们给的多

现在再去热务沟,最快7小时左右就到,不用连天赶路了。山谷中的热务九年一贯制学校早有了好几幢三层楼高的新教学楼,还挺气派。

今年是“西城心旅”二十周年。7月19日,赵君波又带队去了一趟热务沟。一起去的老朋友中,还有当年那个“不想回去了”的大学生杨辉,带着他那时候的女朋友黄晶晶——现在是妻子,以及一对双胞胎女儿。

张惠一家知道赵君波来了,张妈妈早备好了一锅藏香猪肉在家,得知她没法排出时间,拎着热乎乎的肉就到了学校。朋友们聊天时讲到一届届支教大学生和山区结对的孩子们,不知不觉过去的20年,赵君波还掉了眼泪,张妈妈摸摸她的头安慰:“好女儿、好女儿......”

赵君波要随松潘县委去对接更多帮扶资源的行程,得知她当天要走,张惠爸爸还“生了气”,“怎么每次这么急急忙忙的。现在家里条件也好了,多住些日子啊。”他总希望老朋友住些日子,他要带他们多逛逛。

赵君波与张惠父母在一起

杨辉也见到了丹丹,当年那个偷偷跟着支教大学生的车跑出来的女孩,已经出落得很时髦了。还有一名藏族男孩更登,后来去当过兵,已经变成一个高高大大的小伙子。

大家说起那时候支教条件的艰苦——“连水都要省着用,大家就忍着不洗澡。”“男生日常工作之一,就是要护送女生去上厕所,因为是旱厕。”“我们吃了快一个月的莴苣......”说起杨辉那年“不想回去”的往事,他坦然地笑了,“那时候是年轻热血,我相信到这里的每一代年轻人都会有这样的热血。”

其实六年前,杨辉一个人悄悄来过,在以前走过的地方走了走,买了些书和文具送给学校里的孩子。“当时就觉得,这里的变化已经很大了。”

那天,当地人又请老朋友喝了青稞酒。20年前那碗酒,让20个大学生醉了19个半......

二十年来,赵君波发起的支教团越来越火,从最初的“摇人”组队发展到最火爆时200多人“抢”十多个名额,录取比接近20:1。很多参与支教的大学生和带队老师都觉得,西部山区教会他们的,远比他们带去的要多。很多人从大学毕业走向社会,人生轨迹已各不相同,但仍保留着一层公益底色。

2011届毕业生陈程程,留学回国后接班了湖南老家的企业,一直在开展助学活动。她的资助对象中有的被“985”“211”高校录取为本科生、研究生。

“那年支教最大的感受就是,很多生活上的富足令我们觉得习以为常,可是没有什么是理所应当的。现在我有能力了,应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老队员、2021届毕业生何骏飞是“浙江省两项计划”大学生志愿者,毕业后先后去了浙江岱山、淳安两地,为欠发达山区支教。“00后”毕业生梁桂铭则参加“西部计划”成了甘孜州得荣县的志愿者......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如今“西城心旅”支教团的脚步已遍及四川阿坝州、甘孜州,新疆阿克苏,浙江青田、淳安、岱山等3省10地,在祖国需要的地方奉献青春。

赵君波,浙大城市学院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2004年,她发起“西城心旅”爱心支教团,二十年来,在赵君波的带领下,团队从一支队伍一个点扩展到横跨三省十个点,把青年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累计选拔历练校内师生400余人,志愿服务时长近6万小时,服务支教家庭600余户,指导帮助当地学生1100余人,不断构建和完善“学校+政府+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服务体系。西城心旅七彩假期夏令营入选国家民委“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2024年全国试点示范项目”。近五年,2次获评教育部语用司和团中央“推普脱贫攻坚”“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实践专项活动优秀实践团队。

(原标题:杭州一高校社团录取比近20:1,堪比考公!网友:卷了20年,值得!)
来源:杭州新闻  作者:首席记者 钟玮 图片 范烨前 吴柠娴  编辑:高明桢
返回
杭州网·杭州新闻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