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做科普?向谁做科普?科普在哪里?
2024年全国科普日浙江(杭州)主场活动拉开序幕
都市快报讯 如何做好科普?有人穿越时空向过去的科学家找答案,有人通过身边的一个苹果发现了科学的美妙……
谁来做科普?一线科技工作者们讲述发生在身边的科学故事,新媒体的弄潮儿用新世代的节奏打开科普的新世界……
向谁做科普?向对新媒体尚感陌生的老年人,向对世界充满好奇的青少年……
科普在哪里?其实科普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浙里”。
这个时代,科普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科书和讲座,它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9月14日,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2024年全国科普日浙江(杭州)主场活动,在南湖未来科学园拉开序幕。这既是一场对“浙里”新质生产力的探寻,也是对科学精神的一次深刻诠释。
十百千万:浙江打造科学传播“梦之队”
一把金灿灿的钥匙,开启科学的未来。开幕式上,由浙江省科协和余杭区政府共同推进的科学企业家创新园迎来了一位特别的客人——叶志镇院士。作为首位入驻的科技型企业家,叶院士收到了象征着荣誉与责任的金钥匙,标志着他将在这一平台上继续推动科技的发展与创新。
在这条追求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的道路上,叶院士并不是孤独的前行者。今年,根据省委“三支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浙江省科协、省委社会工作部、省科技厅联合发起“十百千万”科学传播队伍建设计划,旨在汇聚更多力量,共同构建一个更加繁荣的科学传播生态。
“若干个TOP10、一百位科学传播专家、一千位科学传播达人、一万位科学传播员。”这就是“十百千万”计划。
活动现场,这支科学传播“梦之队”也正式登台亮相。浙江首席科学传播专家TOP10、“我为科普代言”TOP10和网络科普达人TOP10名单正式发布。据悉,目前全省已有318位专家通过推荐,正式加入浙江省科学传播专家库,他们的专业知识将成为科普工作的坚实后盾。
周卓诚的网络ID是“开水族馆的生物男”,在新浪微博上有800多万粉丝,这次也入选了网络科普达人TOP10,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家乡被选为年度网络科普达人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开始。这不仅仅是对我过去努力的认可,更重要的是,浙江看到了我新一年在视频领域的努力。我希望通过我的工作,通过新媒体的传播,能够让科学变得更加贴近大众的生活,交流水产美味背后的科学知识,分享科研探索行程中的大美山河。”
113家新质生产力科普馆邀你体验
“新质生产力”是今年的热词。如何向我省民众更好地科普新质生产力?为了响应这一需求,我省在全国率先实施新质生产力科普专项行动,省市县共同发力,涌现出一批以新质生产力体验为主要内容的科普馆、体验点,呈现点、线、面的多维突破。
活动现场,由省科协择优遴选的113家浙江省新质生产力科普体验馆(点)名单正式对外公布。与此同时,杭州市科协新质生产力产业科普专项行动也在会上正式启动,并发布了首批27家新质生产力科普馆名单。这其中,杭州余杭首个新质生产力科普加油站——湖畔实验室科普馆也正式开馆。
“这里不仅有先进的科技成果展示,还有互动体验项目,让孩子们能够在玩乐中学到科学知识。”一位带着孩子参观湖畔实验室科普馆的家长在接受采访时说,“这样的科普形式既能增长孩子们的见识,又能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浙里”新质生产力的探寻之旅
活动的互动环节,科学传播专家代表们组成了“红鹄有志”和“青出于蓝”两支队伍,以“十百千万”科学传播队伍为先锋,开启了一场面向青少年、农民、产业工人、老年人和公务员五大重点人群的“浙里”新质生产力的探寻之旅。
红蓝两队通过“越秀越科学”“科学连连看”“科学飞花令”“是真还是假”以及“科学时光机”等五个环节的比赛,不仅展现了各自卓越的科普技能,更将科学的乐趣和精神传递给了每一位参与者。
少年强则国强、科技兴则祖国兴。两队的科学实验秀和科学亲子剧轮番上演,都是最受青少年喜欢的科普形式。
“人工智能发展的三要素是什么?”“钙钛矿发光量子点是如何发光的?”在“科学飞花令”环节,两队通过观看前沿科技展,抢答专家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考验了队员们的知识储备,也让现场的观众们对科技前沿有了更深的理解。
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老年人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为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是真还是假”环节专门设计了一系列老年人生活中的情景模拟题,帮助识别日常生活中的骗局。一位老人在参加完活动后表示:“这些知识真的太实用了,以后遇到类似情况就知道怎么应对了。”
最后一个环节《科学时光机》,红蓝两队派出的青年公务员代表进行了跨越千年的对话,探讨了公务员学习科学的重要性。千年前的“沈括”告诉我们:公务员更应该学习科学知识,他平时也利用碎片时间学习科学。现代公务员小张感慨道:“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社会,公务员都应当具备科学素养,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人民。”
科学在身边,院士点评德清“果菌王”
今年七月,一只长了蘑菇的苹果在社交平台上火了。普通网友的日常发现与科研工作者的研究产生奇妙的联系,触发了意想不到的后续故事。这件事的主人公——来自德清的邓女士也来到了昨天活动的现场。
故事的开始是邓女士发现家中一个开始腐烂的苹果长出了白色的菇,分享在网上后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还被大家戏称为“果菌王”。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许博士联系她,想购买这只苹果,邓女士将苹果免费寄给了许博士。一个月后,邓女士收到了许博士寄来的“果菌王”后代。
现场的观众们看到视频中一大箱像花一样的“苹果菇”时,发出了阵阵感叹,看到它们最后变成了一盘盘诱人菜肴,更是笑声连连。
通过这件事,邓女士有一个很大的感触,科学其实离我们普通大众并不遥远,只要我们有一颗好奇的心,多去观察和发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果菌王”的故事是科学家精神的一次生动体现,同样吸引了许多科学界的目光。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坚博士以现场视频连线的方式分享了他的感受。王博士说,科学不只是科学家的事情,而是每一个老百姓的事情。首先是要保持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而且这个好奇心还不能只是发现问题,要有解决问题的动机和努力。正如邓女士的故事里,长菇的烂苹果把一位科学家和一位普通老百姓联系起来,科学家由此得到了一个非常好的研究课题。
科学精神是创新思维的火花,在平凡中发现不凡,在常规中孕育突破。真正的科学探寻,始于一颗永远年轻、永远好奇的心。全国科普日作为一项重要的科普活动,自2005年起每年在9月的第三个双休日举办。2024年的全国科普日活动将于9月15日至25日举行,届时,全省各地还将陆续开展3000多场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让更多人感受到科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