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教会孩子学习的美术老师……”会“读心术”的省特级教师,要在画作中与孩子们“双向奔赴”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9-10 07:26   

李勤给孩子们上美术课。 AI杭州畅想·“教育+AI”创新教学方式的同时,提升师生间的交互效率。

新学期开始了,安静了一个暑假的学军小学求智校区又热闹了起来。李勤走进教室,开始了新学期的第一堂美术课。“好些同学都长高长壮了。”看到孩子们,李勤格外开心,“真好!”

见证孩子们的成长,李勤说,这是他从教以来最熟悉的事,“马上就要过自己的第33个教师节了,时间过得真快啊。”如今已是学校党委书记的他,依然守在教学一线,每周都会给孩子们上课。“真正热爱学生,教书就是一种享受。”他说,“和孩子们在一起,心情会特别好。”

职业生涯第一堂公开课,他准备了一个月

1992年,18岁的李勤开启了教师生涯。“我从小性格内向,当众讲话都有点紧张,读师范时一度担心自己能不能上台讲课。”他回忆道。现实情况比他预想得要好,真正面对学生时,紧张归紧张,他还是能讲得出话,学生们也会及时回应他。前辈老师们也挺关照他,课前会帮着他做准备,课后也会指导他。“那时候,我也还是个孩子,但很幸运,起步阶段遇上了那些好前辈,在很多方面帮助了我。”李勤说。

度过几个月的“新手期”后,李勤慢慢找到了当老师的感觉。到了第二个学期,他接到了一项艰巨的任务——在外校老师面前上一堂主题为“人物的动态写生”的公开课。虽然已经适应了日常教学节奏,可要面对一众老师讲课,李勤还是觉得难度大增。

“公开课安排在4月,我3月就开始准备了,经常下班后对着空教室模拟讲课,讲累了就去植物园逛一圈。”李勤说,为了这堂公开课,他足足准备了一个月。正式上课那天,李勤深吸一口气后走上讲台,按照反复练习过的内容讲了起来。课堂效果不错,他讲得很顺畅。45分钟后,下课铃响起,李勤走出教室时,才从紧绷的状态中释放出来。“当时不知道自己讲得好不好,也不知道老师们评价如何。”他说,但有个场景他记得很清楚,“走出教室时,我发现天特别蓝,空气也特别好。”

如今,李勤已是浙江省特级教师,他还会与学校里的年轻老师们分享这件趣事。他发现,大家和自己当年一样,上完职业生涯的第一堂公开课,也会觉得天很蓝、心情很舒畅,仿佛“轻舟已过万重山”。“看来大家都一样,要经历这样的蜕变才会成长。”他笑着说道。

看画“读心”,他走进了孩子的内心世界

与孩子们朝夕相处,李勤有了越来越多的感悟。他发现,孩子们对美术有着天生的热爱,无论周围发生什么,他们都愿意拿起画笔开始创作。画作的内容有时天马行空,其他人很难看懂,孩子们却能滔滔不绝地讲解自己的作品。“孩子们真正感兴趣的并不是绘画技法,而是画画本身。”李勤说,这让他开始思考,自己在美术课上到底该教会孩子们什么。

李勤觉得,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学会绘画技法或许不是第一位的。尤其是对七八岁的孩子来说,他们的语言体系尚未完全成熟,当语言文字不足以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时,画画就成了他们表达情绪的重要窗口。“我认识到,在小学阶段,美术应当成为孩子的一种强有力的表达工具,帮助孩子感知世界、表达感情,让他们学会用一种艺术性思维理解生活。”李勤说,基于这样的理念,他重新自我定位,“我是教会孩子学习的美术老师……”

从教多年,李勤还发现一个现象,就是年龄越小的孩子画画越自信,但到了高年级,有些孩子却变得“胆小”,不敢画了。“是他们水平退化了吗?肯定不是。他们觉得自己画得‘不对’,没有自信了。”李勤认为,美术教育应当是开放、包容、平等的,孩子画作不能以简单的对错好坏去评判,每个孩子都可以有自己的创作理解,“老师更应该保护好孩子的自信,在给出评价前,不妨先听听孩子怎么说。”

几年前的一件事,给李勤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时,李勤让孩子们以“元宵节”为主题,画出自己对节日的印象。下课时,孩子们交上来的作品大多是灯会热闹的景象,一片喜气洋洋。然而,有一幅画引起了李勤的注意。“有个孩子画了一个空房间,里面坐着一个人,孤零零的。周围没有花灯,只有头顶的一盏电灯。”李勤说,从内容看,这幅画似乎偏题了,但他不这么认为,“孩子这样画,肯定有他的道理。”

课后,李勤特意找到那个孩子,问他为什么要画这幅画。孩子回答得很直白:“我的元宵节就是这样的,爸爸妈妈都在上班,我一个人在家过……”李勤觉得,孩子画得没错,“每个人的元宵节都是不一样的,有人开心,也有人不开心,谁说过节非得是喜庆的呢?”为此,他在后面的日子里特别留意了那个孩子的状态,一旦发现孩子有情绪低落的情况,随时与家长沟通。

“孩子们的画作往往能反映他们的心理状态。”李勤说,因此,他看孩子们的画作时一直很细心,有好几次及时察觉了孩子的情绪变化并加以干预。有家长夸他,说李老师有“读心术”。“所谓‘读心’,其实就是‘用心’。孩子们的情感表达是最直接、最真实的,就看你能不能用心去发现。”李勤说,要试着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绘画作品就是其中一把钥匙。

和同学们“双向奔赴”,是他的幸福时刻

李勤的手机里一直收藏着一幅画,那是8年前的教师节,两名学生送给他的特殊礼物。

当年的教师节,两名已经在读初中的女生回母校来看望李勤。不巧,李勤有事外出,两名女生在办公室等了许久也不见老师回来,便拿起办公桌上的笔,留下了一幅“随手画”。李勤回到办公室时,两名女生已经走了,他看到桌上的画才知道有学生来过。这幅画虽然是临时创作,却相当有创意,主题是“从外太空给你带来的糖”,从内容构思到旁白设计,都能看出两个孩子的匠心。“这种即兴的小创作既惊喜又美好,美术就应当这样自由、浪漫。”李勤说,他一直都很喜欢这幅画,“那两个姑娘现在应该快大学毕业了吧,希望她们未来一切都好。”

教美术那么多年,李勤收到过不少孩子送给他的画。无论是20年前的,还是2年前,他都小心翼翼地收藏着。“那代表着孩子们对我最朴素的情感。”李勤说,作为一名美术老师,收到这样的礼物应当觉得很幸福。

从教30余年,李勤察觉到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就拿自己的美术课来说,现在孩子们的绘画工具可比以前丰富多了。但无论工具如何更新,美术教育的内核从来没有变过。“不管是用铅笔还是马克笔,孩子们想表达的仍然是真实的内心感受,我们要做的也仍然是让孩子们自由地表达感受。”

眼下,AI技术发展迅速,李勤班里也有孩子学会了使用AI平台获取知识。在他看来,这样的变革意义非凡,大家获取知识的速度、广度都有了大幅提升。同时,这也给老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孩子们的知识面越来越广,老师们的知识库也需要及时更新。“从这个角度看,学生和老师是一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李勤说,尽管这些年从事学校管理工作,身上的担子重了,但他一直没放下孩子们的美术课,“看到孩子们的点滴成长,我和18岁刚当老师时一样那么开心。”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谢珂 文 孙奥 摄 张妍 制图  编辑:陈东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