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坪镇小学举行开学典礼,孩子们在签名墙上印上手印。
开学典礼上,孩子们进行特色竹马表演。
杭州日报讯 “你们能找到自己所在的乡吗?”
“在这里!”人群中,一个扎着马尾辫、穿着绿T恤的女孩,指着“鸠坑乡”抢先回答。紧接着,“宋村乡,在这!”的声音陆续响起。
在淳安县地图上,鸠坑乡、宋村乡、威坪镇紧挨一起。
“同学们,看到这个校标没有?这就是我们今后读书的地方——威坪镇小学(以下简称“威坪镇小”)。要多看地图、多了解世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9月1日,威坪镇小学校长方芝华领着41个分流过来的新学生,在学校长廊里上了一堂特别的“开学第一课”。
今年,杭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撤并乡村小规模学校10所,支持淳安开展全域公共服务一体化试点”,淳安县下发了《关于以超常规举措推进淳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学生人数30人以下的鸠坑乡中心小学(以下简称“鸠坑中小”)和宋村乡中心小学(以下简称“宋村中小”),就在其中。
刚刚过去的暑假,两校的学生、老师和家长们经历了一场漫长的告别,也开启了一段新时光。
华晓雯老师安慰钱佳蕙时不禁伤感落泪。
管圣友老师精心准备的“最后一课”由于暴雨泡了汤。暑假,在空旷的教室里,他一个人上完这“最后一课”,为鸠坑中小画上句号。
空荡荡教室里的“最后一课”
办了72年的村小完成使命
6月下旬,淳安连降暴雨,多处山体滑坡,鸠坑中小成为邻近村民的临时避灾点,学生提前离校,这让管圣有老师准备数周的“最后一课”泡了汤。
入行38年,一直在鸠坑乡教书的管圣有今年将退休。这节课,也是鸠坑中小72年历史的一个“句号”。
句号总是要画上的。管老师说,哪怕没有学生,他还是想上完这节课。7月底,记者前往鸠坑中小。穿过云头隧道,驶过南浦大桥,转过一弯又一弯后,几栋砖红色的校舍出现在眼前,校门口“先进集体”“示范校”的铭牌满满地排了四五排,有的已锈迹斑斑。
雨停后,天空放晴,学生们早已来校收拾走了文具和课本。宿舍一楼的洗漱间窗前,放着孩子们落下的牙刷、口杯,“有的学生把被子落在了宿舍,等会得寄出去。”管老师说。
20多套课桌椅被归置在一间教室中,管老师认真地擦着黑板。讲台上,一张杭州市嘉绿苑小学学生寄给鸠坑学生的红色贺卡很显眼,上面写着“愿你的天空永远都是晴朗的。”
拿起教案,用粉笔写好板书,管老师在空荡荡的教室独自开讲,“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有学上了,村村办学校,白天学生上课,晚上给村民扫盲,隔年招生……现在,中国富起来、强起来了,可以上好学了。你看,新学期,我们就能去更现代化的威坪镇小读书了……”
这节课也是他个人经历的再现。上世纪80年代,管老师高中毕业入行教书。那时,淳安县村村有学校,学校多,比较缺老师。一开始,他在鸠坑乡金塔村小教语文和数学,这是乡里规模较大的一所学校,“其他村小都是一个老师,金塔村有两个老师。”3年后,他被调到离鸠坑乡中心最远的塘联村小,学校在半山腰,“骑自行车到山脚,再走半小时才能到。”一个老师,守着两间教室、4个年级的十几名学生,“上课要抢时间,前20分钟先给低段上,高段学生做作业预习;讲完赶紧布置作业,再给高段上课。”
迈入新世纪,为整合优化农村教育资源,全国拉开了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序幕,并持续至今。管老师也在“上山”十余年后,迎来了“下山”。
塘联村小撤并,十几名学生跟着周边几所村小的学生一起汇聚到鸠坑中小。头一年,鸠坑中小有四五百名学生、二三十位老师,一个年级有好几个平行班。“我带的班有48个人,相当于之前三所村小的规模。”他回忆道。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乡村学校生源急剧减少,学校撤并节奏加快。又一个十年过去,鸠坑乡仅剩两所学校——被老师们称为“老鸠坑”的鸠坑中小和南赋片的“新校区”。3年前,“老鸠坑”撤并,新校区接过“鸠坑中小”的衣钵,成了全乡“独苗”。此次撤并前,鸠坑中小只有26名学生,学校对口的幼儿园也仅剩12名孩子。
没有铃声,窗外蝉鸣依旧,管老师在沉默中扫视一眼教室,转头用力地擦干净黑板。鸠坑中小的“最后一课”,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