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翠的皋亭山迎来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山脚下,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丁蕙实验小学(以下简称“丁蕙实验小学”)正在进行暑期校园改造。与其他学校不一样的是,丁蕙实验小学的改造提升名单里,有一座博物馆楼。
这幢藏在校园里的博物馆越来越牛,成为圈内闻名的网红打卡点。校内博物馆为何能火“出圈”?杭州的博物馆这么多,为啥学校还要自建博物馆?校内博物馆给学生、家长、老师带来了什么?
罕见的校内博物馆楼 成为远近闻名的打卡点
正午时分,热浪滚滚。位于丁兰街道的华鹤街人流稀少。街边的丁蕙实验小学校园里,不时传出敲敲打打声。
循声望去,最靠近校门口的一幢教学楼前,工人正忙着搬运建材。几个博物馆就建在这座楼里。在工作人员带领下,记者走进了这些别有洞天的博物馆——
位于4楼的自然生态馆,面积有一百多平方米,是建校后建造的首个专业博物馆。穿过一片热带雨林,鸟类、爬行类、猫科等百余种真实动物标本点缀其间,森林、溶洞、湿地、沙漠等自然场景跟着动物的生长环境切换。同时,隐身小屋、倾斜小屋、潜望镜、腾空镜等数十个科技装置藏在其中,每走两步就有新奇体验。
3楼是生命体验馆,模拟建造了一个个车厢,设置了公交紧急逃生以及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场景。体验馆的一处墙面,已经被砸得坑坑洼洼,这是学生在模拟公交火灾逃生时使用安全锤留下的痕迹。这是生命体验馆中的灾害体验馆。除此之外,生命体验馆还有心灵驿站、急救中心、视力中心等项目。
生命体验馆隔壁是初心学院,摆放着按1∶1比例建造的嘉兴红船,还创设了南泥湾、泸定桥、雪山、草地、窑洞等革命战争年代场景,平时班主任会带学生来这上主题班会课。初心学院旁边是共享法庭馆,审判长、审判员、人民陪审员等座椅样式和摆放均参考真实法庭。
校园里有一座博物馆楼,这在杭州乃至全省都少见。丁蕙实验小学校长沈建华给记者回顾了博物馆的十年发展脉络:2015年开出自然生态馆,2016年建成生命体验馆,2019年开办初心学院,2021年集团内丁蕙第二小学开出龙狮馆和红树林文学馆,2022年“三生”美术馆投入使用,2023年共享法庭馆完工。沈建华说,今年还上新了“生物多样性观察角”。
建一个、成一个。这些年来,丁蕙实验小学拿到了不少荣誉,其中很多跟博物馆有关,学校也成为远近闻名的参观考察点,让业内人士、专家学者频频登门。浙江省地震局授予学校生命体验馆“浙江省防震减灾教育基地”称号,杭师大沈钧儒法学院在校内设立少年法学院,龙狮馆成为杭州市首批舞龙(舞狮)教学传承基地。学校与皋亭山景区创建生物多样性自然中心同步在校内设立生物多样性观察角后,中国菌物学会菌物科普导师周勇等专业大咖来校为学生做科普。
两任校长一心执念 完成十年“接力跑”
建设校园博物馆的想法,来自丁蕙实验小学创始校长吴树超。
杭州的博物馆这么多,为何还要在校内建馆?吴树超道出了初衷:皋亭山一带发展迅速,吸引了很多人在此安家,办好新学校责任大;更重要的原因是,杭州的博物馆多在中心城区,孩子们来回一趟不容易,没有地缘优势学校也很难用好这些资源。
十年前,已有省特级教师光环的吴树超从武汉来到杭州,接手新建成的丁蕙实验小学。新校园、新标准、新目标,让他和团队面临不小的挑战。但正因为是新学校,也给了他和老师们更大的空间——“可以办一所真正的家门口的好学校”。
吴树超推崇生命、生态、生长“三生教育”理念。他始终认为,一个孩子的成长,需要自然、社会、精神三个层面的滋养才能完整。与时任副校长的沈建华跑遍省内外多所学校,看到一个校内标本馆时,他萌生了打造更高规格的自然生态馆的念头。
生态馆看似跟学习无关,却和学生成长关系紧密。吴树超打了个比方:“基础不好的学生,想要在学业上精进,最好的药方不是给他拼命进补或开一刀,而是先请中医调理体质。全过程的素养提升和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只有这样学习才不会枯燥。”
博物馆的建设经费从哪来?这样设计能行得通吗?是不是有点“不务正业”?在质疑声中,吴树超和老师们一步一步稳稳地向前走。费用上,能省就省,充分用好社会资源,与街道、社区、大学、社会组织等共建。设计上摒弃简单陈列,而是模拟真实场景,力求让学生身临其境。一个细节是,博物馆内有个通道最初是弧形设计,大家商量后坚持做成海底隧道造型,墙面布满珊瑚礁,学生一伸手能摸到。
这件“不务正业”的事,让学校的整个团队扑了进去。吴树超很感慨地回忆:“自然生态馆里的树,是老师们一棵棵挖来再搬进去的。许多布置需要的小景物,也是大家一个个‘讨’来的。”梅雨季过后,标本很容易受潮,老师们就定期去投放蟑螂药。
自然生态馆和其他馆的出现,让学校的社会知名度一下子打开了。最直接的证明是,“招生焦虑”逐渐得到缓解。这之后,第二任校长沈建华继续带领老师们把博物馆从“一个”变成了“一群”,从一个校区开到其他校区,场地面积从一百多平方米扩展到上千平方米,博物馆楼也初见雏形。
博物馆成为“大教具” 学生们变成“问题家”
随着一个个场馆建成投用,博物馆变成了老师们日常教学的“标配”。
语文老师江珊发现,在共享法庭里,学生们更讲道理了,对法律的敬畏之心越来越强;在自然生态馆,学生们秒变“问题家”,个个好问、好学;在初心学院体验了各种场景后,学生们对革命战争典故如数家珍。
科学老师尤妙敏常带学生去博物馆上课。馆内的展陈体验内容和教材匹配度很高,博物馆成了他的第二本备课教科书。讲到八大行星时,他带学生到科技长廊;讲到生态系统时,他带学生走进自然生态馆。课前,他会查阅大量课外资料,生怕被学生问住。遇到回答不了的问题,他要及时“补课”。“跟传统课堂比,学生的思维习惯有了很大跨越,兴趣完全被激发出来。”
孩子们的变化,家长们也察觉到了。“放学回来,他常常说自己在博物馆看到的东西,然后网上找资料研究,有时还让我们参与讨论。”一位四年级学生家长发现,孩子经常主动提出去逛博物馆,这些年一家人逛了不少省内外的博物馆,孩子还养成了独立参观的习惯。
去年,丁蕙实验小学首届毕业生李明考入西安交通大学少年班。今年读初三、已被西交少年班录取的顾石衍,是学校第二届毕业生。顾石衍妈妈记得,儿子读小学时很爱逛校内博物馆,“参观校外博物馆容易走马观花,校内博物馆结合课本,跟着老师思考和探索,课后还能打破砂锅问到底,这样培养的思维习惯让他非常受用。”
博物馆让学生们长大了。杭州市城市规划展览馆去年发来感谢信——在他们举办的“小小讲解员培育活动”中,校内博物馆讲解员谢同学表现出色,接待团队十余个,服务参观者超过三百人。谢同学正是学校博物馆讲解团的优秀成员之一。2022年有学生在浙江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夺得二等奖,去年又有学生在杭州市级普法比赛中获得成长组一等奖。近年来,学校依托博物馆开展课题研究,《小学里的博物馆——多维学习场的创建与整合》成为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并获得优秀成果一等奖。
“学生要走向成才之路,一定离不开丰厚的素养支撑。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博物馆就像一本书,生动有趣、富有内涵,启发孩子们去思考、去探索学习。”看到学生们的成长,家长们的自信,最感欣慰的是吴树超、沈建华和老师们。过往十年,两位校长一任接着一任干的接力“长跑”,不仅让学校跑出了不一样的发展路,也给无数的孩子跑出了更开阔的未来。
相关新闻——
杭州中小学里藏着哪些博物馆?
博物馆的魅力,在杭城中小学校园里一点点放大。记者盘点发现,近几年杭州有近20所中小学陆续引进或开办校内博物馆。
其中,很多学校采取“引进式”合作。今年5月,求是和家园小学与中国湿地博物馆牵手成立杭州首个专门的鸟类博物馆。早在几年前,中国湿地博物馆就在之江二小设立螃蟹博物馆,在文新小学设立贝类博物馆,在行知二小设立蝴蝶博物馆。
中国丝绸博物馆与大关小学合作开办了首个“校园女红传习基地”,浙江海洋科学院与杭州市文三教育集团共建省内首个小学校园海洋科普馆,浙江省博物馆将“中国古代测绘工具展”搬进杭师大天空之城小学,浙江中医药大学与“邻居”滨文小学、钱江湾小学牵手共建校内中草药博物馆“岐黄文化馆”。
同时,一些学校还利用现有资源动脑筋,建设博物馆并推出相关的学生活动。创校之初,钱学森学校便成立钱学森博物馆,传承科学家精神。今年刚亮相,钱江外国语实验学校宋韵博物馆就开始在学生中招募馆长。杭师附小则提出“我在博物馆上小学”,相继开设小小理财家、少年军事家、中草药博物馆等十余座微型博物馆,校内师生轮流出任馆长、馆员、巡视员、讲解员等。